1945年,山东下涯村,八路军1个排遭遇日军1个中队,排长下令撤退。一个小战士光顾瞄准没听见命令,开枪时才发现只剩他自己,而日军端着枪已到眼前。 小战士名叫赵友金,他没听见撤退命令是有原因的。 赵友金是山东省莒县西坡村人,从小家里穷,给地主当长工,没日没夜干活只能勉强糊口。气不过地主老财的欺压,17岁那年他跟着表哥一起参加了八路军,第一仗就碰上了日军精锐。 当时,八路军围攻汪湖镇日军据点,赵友金所在部队负责“打援”。他们埋伏在敌人必经之路上,眼瞅着200多日本兵进了伏击圈。 “打援”顾名思义,就是要阻止敌人增兵,最大限度消灭援军。但与敌人相比,咱们武器落后,弹药也少,打不起消耗战,只能逼敌人拼刺刀,不给他们开火的机会。 但拼刺刀也有问题。日军早在二战前,就把刺刀术纳入国民教育,中学生都会。打起仗来,他们3人一组,刀法凶猛,所向披靡。相比之下,我们这些农民出身的战士就很被动,有人统计,抗战初期的白刃战,平均10个八路军能换3个日本兵,后来情况好转,但赵友金这个排有不少新兵,情况还是不乐观。咋办? 排长有办法。他把战士每5人编一个战斗小组,告诉他们,枪一响先扔手榴弹,扔完就冲锋,跟日军拼刺刀。拼的时候,每个战斗小组要统一行动,互相掩护,子弹不退膛,打的过就打,打不过直接放枪。 新兵赵友金心里琢磨,5围3,肯定没问题,可真动起手来他发现自己大错特错。 他们碰上的是日军精锐,一个照面,就有八路军新兵挂了彩。赵友金听见队友的叫声,有些分神,一个日本兵端刀向他猛刺,情急之中他扣动扳机,敌人应声而倒…… 战斗结束,连长让大家打扫战场,赵友金边收集弹药边寻思:子弹真是个好东西。 好是好,就是少。那时候八路军弹药紧缺,战士每人最多10发子弹。赵友金把它们放进子弹袋,恨不得每天数一遍。之后没过几天,战斗又打响了,这次赵友金的表现让人大跌眼镜。 那是一天傍晚,日军摸到村里扫荡,赵友金所在排在村口阻击敌人,掩护老百姓转移。战斗很激烈,子弹几乎都打光了,眼看要冲上去拼刺刀,后方传来乡亲们安全转移的消息,排长才领着大家从交通沟撤退。回去后清点子弹,发现赵友金的10发子弹,除了支援排长3发,其余1发都没少。排长脸色一沉,把他叫出去。 “为什么不开枪?”面对排长严肃的质问,赵友金吭哧 半天,小声说了句:“俺怕打不准。”排长听完一愣,想起他平日数子弹的事,顿时哭笑不得,反问道:“那部队发你子弹是让你供着的?好好想想,想明白了来找我。” 其实排长的意思,赵友金一听就明白,子弹就是用来消灭敌人的,该用就得用。那用完了咋办?赵友金还是不服气,左思右想,憋出个办法:苦练射击本领,让每一发子弹都消灭一个敌人。 理想很丰满,可没等他开练,敌人又来了。 这次纯属偶然,本来是排长带着战士们换防,老远看见一整队日军迎面而来。排长连忙挥手,全员隐蔽,自己趴在草里观察。 因为地势占优,日军并没有发现他们,从人数和火力配备上,排长判断敌人应该是1个中队,将近200人。他们这个排肯定“吃不下”,便命令全体迅速撤离。几分钟后全排都撤到了西山上,除了赵友金。 赵友金还在原地,一动没动! 原来,对于上次一枪没发的事,赵友金一直耿耿于怀,这次看见日军,他一趴下就瞄准敌人指挥官,单等排长一声令下,要一雪前耻。可能是太专注,也可能是太紧张,反正他压根没听见撤退命令,就屏息静气地看着敌人越来越近。 距离日军只剩20米的时候,他轻声对班长说:“怎么还不下令,可以打了。”然后,蓦然惊觉,周围空无一人。 赵友金脑子“轰”一声,冷汗就下来了,可不容他细想,日军已到跟前。几乎是出于本能,赵友金突然跃起,冲最前面的日本兵开了一枪,然后就地一滚,跑进旁边树林。 突如其来的袭击把日军也吓一跳,在他们回神的功夫,赵友金已经在树林里七拐八拐不见踪影。日军怪叫着端起枪,又怕树林里有埋伏不敢追击,最终只是摆开防御队形,抬起被赵友金干掉的日本兵,小心翼翼地走了。 赵友金平安归队,排长没有问他为什么不听命令,反而表扬他临危不乱,勇敢杀敌,最后还逗他一句:这回舍得开枪了? 经此一役,赵友金苦练杀敌本领,无论射击还是拼刺刀,都是全连标兵。后来参加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还立了功,解放后被授予大尉军衔。 如今,95岁高龄的赵老生活在无锡干休所,偶尔也会给孙辈们讲自己当年的故事,然后告诉他们:战场上,武器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敢打的勇气和必胜的信念。
1945年,山东下涯村,八路军1个排遭遇日军1个中队,排长下令撤退。一个小战士光
风城春史呀
2025-04-01 13:36:43
0
阅读: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