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胜将军粟裕:死后为何葬在黄山谭家桥?原因与他的这次惨败有关! 1933年1

青史如烟本人 2025-04-17 13:08:48

常胜将军粟裕:死后为何葬在黄山谭家桥?原因与他的这次惨败有关! 1933年10月,蒋介石纠集百万大军,对红军发动第五次大规模“围剿”。

在国民党疯狂的围剿下,红军遭受重大损失,中央苏区范围大面积缩小。

1934年7月初,红七军团被改编为北上抗日先遣队,中央下令先遣队在一个半月内抵达皖南,开创游击区,由粟裕任参谋长,寻淮洲任军团长。

当时红军在国民党封锁下,物资和武器都极度匮乏,而且皖南是国民党心腹地区,这个任务的艰辛可想而知。 7月7日,先遣队带着中央苏区赶印的160万份《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从瑞金出发。在经过两个月的跋山涉水后,终于在9月24日抵达了皖赣边境的鲍家村。 然而部队驻扎在鲍家村的夜里,就遭到了敌军突袭。 粟裕指挥部队突围,在战斗中不幸中弹受伤。可他无暇顾及伤势,仍然坚持在第一线,继续指挥部队撤离。一直到第二天晚上,先遣队才冲破敌人包围,到达了歇县石门、横关等地。 经过几场小规模战斗后,先遣队路线补充了数百名新士兵,并从国军手中收缴了一批武器。随后,七军团被编入红军第十军团第十九师,寻淮洲‬担任十九师师长。 1933年11月下旬,第十九师转向皖南行动,和十军团剩余部队在黄山汤口地区顺利会师。 蒋介石得知这一消息后极为震怒,下令俞济时将先遣队一网打尽。 12月13日,红十军团抵达黄山谭家桥一带。国军将领王耀武也率部赶到附近,红十军团决定在乌泥关到谭家桥这一段的公路两侧设伏,突击敌人。 大战一触即发。 开战前,粟裕让一些侦察员伪装成当地的农夫,在路上行走,刺探军情。 国军路过此地时十分小心,王耀武下令一边前进一边向路两旁扫射。 粟裕查觉到了国军的谨慎,叮嘱着部队千万不能打草惊蛇,一定要等敌军前卫兵通过之后,再发起总攻。 然而天不遂人愿,一个新兵在埋伏时,不慎枪支走火,发出了不小的动静。 国军听到枪声后立刻警戒起来。粟裕眼看情势部队,立刻下令各师投入战斗。 因为部署紧急,准备不足,十九师的主力都集中在乌泥关以南,那一带地势险峻,多悬崖峭壁,难以展开战斗,红军逐渐落于下风。 国军将领俞济时得知前卫部队遭到伏击之后,赶来支援,很快凭借强大的火力占领了乌泥关制高点。 在厮杀了8个多小时后,红军已经伤亡300余人。入夜之后,双方都损失惨重,精疲力竭,形成了对峙局面。 先遣队为保存实力,趁国军疲于追击之时,选择向北撤退,离开谭家桥地区。 谭家桥之战,由于敌我实力悬殊,最终以红军失败告终。 师长寻淮洲在战斗中身受重伤,不治身亡,牺牲时年仅22岁。在生命的尽头,他还一直念叨着“北上抗日”。 王耀武残忍地割下了寻淮洲的头颅邀功。 红军战士为了让师长入土为安,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寻淮洲的遗体,葬在了谭家桥山区隐蔽之处。 这件事从此成了粟裕心中永远无法抹去的伤痛。 1938年4月,粟裕北上抗日时,再次路过了谭家桥。他站在这片埋葬了无数战友的土地上,不禁感慨万千。 在群众的帮助下,红军找到了当年为寻淮洲所立的荒冢,由陈毅亲自撰写墓志铭,悼念这位伟大的抗日烈士。 解放战争时期,粟裕指挥华野部队,攻进济南城,活捉王耀武,终于为昔日战友报了仇。 1978年6月15日,粟裕人生第三次来到皖南,这时他已经是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了。 粟裕参观了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回忆起当年皖南群众的支持与热情,忍不住连声感谢。 离开纪念馆后,他走到谭家桥山间,环顾四周山水,心中感慨万千。此时距离当年那场惨烈的战役已经过去整整44年,如今国泰民安,寻淮洲和牺牲在此的烈士们,终于可以含笑九泉。 离开之前,粟裕告诉身边人:“我一生基本上都在打胜战,就是在这里打了败仗。我死后,要和战友们一起埋在这里。” 1984年2月5日,粟裕将军病逝于北京。按照将军生前遗愿,他的遗体葬在了安徽谭家桥一座小山上。

0 阅读:41
青史如烟本人

青史如烟本人

青史如烟随风散,故纸堆里白首寻。我们的每天都是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