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世友退居二线之后,定居南京。聂凤智找老首长谈话,非常严厉地对许世友说,我要和你说一个原则性问题。 许世友退居二线后,选择了定居南京。聂凤智特意拜访了许世友,并在谈话中直言不讳,明确提出要与许世友讨论一个关乎原则的问题。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中国正处于特殊时期的风暴中心。许世友和王必成当时都在南京军区工作,许世友担任司令员,王必成则是副司令员。 许世友由于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决定回到大别山“休养”。虽然远离了南京军区的日常事务,但他对部队内的情况依然保持高度关注,任何风吹草动都未能逃过他的耳目。 在这段期间,王必成与林维先、鲍先志共同面对军内的造反派。在这场风波中,三人采取了应对局面的策略,签署了一些文件,表达了对局势的某种应对方式。 尽管他们的意图是尽量平稳地处理这场风波,但这一行为被远在大别山的许世友知悉后,却成为了他猛烈抨击的导火索。许世友坚持认为,王必成、林维先、鲍先志三人已经背离了革命初衷,成了乱党乱军的代表,无法原谅。 即便三人反复解释,许世友依然不为所动,认为他们已经加入了“造反派”。在许世友的强硬态度下,经过毛主席和周总理的同意,王必成等人被调离了南京军区。从此,曾经深厚的友谊开始破裂,许世友与王必成之间的关系降到了冰点,两人逐渐疏远,不再往来。 许世友生于1905年2月,来自湖北省麻城市乘马岗镇,他比王必成年长七岁。两人的家乡相隔不过几里,彼此的血缘和乡土情感深深扎根在他们的内心。 在新中国成立后,由于行政区划调整,许世友的家乡划归了河南省,变成了信阳市新县田铺乡河铺村许家洼。尽管如此,他们依然将家乡视作心灵的归宿。 1927年,许世友与王必成共同参与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湖北麻城起义。两人同为革命的先锋,加入了赤卫队,后又参军加入红军,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组织内扎下了根基。 战火纷飞的岁月里,他们并肩作战,屡立战功。两人的勇猛和无畏,铸就了许多革命战绩,彼此的友情和合作也在这段历史中日渐加深。 1953年,王必成接替因病回国的王建安,成为第9兵团司令员入朝作战。同年3月,许世友也随之接替陈赓,成为第三兵团司令员,赴朝作战。两人虽身处异地,但仍共同为祖国的战斗而努力。1955年,许世友被授予上将军衔,王必成则获得了中将军衔。 不过,许世友个性耿直,言辞直率,有时会让周围的人感到不适。有一次,两人在北京开会,王必成看到许世友在场,兴致勃勃地主动上前伸手问候,然而许世友并没有回应,只是冷冷地回答:“不好。”这一尴尬的场面让王必成感觉非常难堪。 到了1979年,随着对越自卫反击战的筹备,王必成被调往武汉军区担任司令员,这一调动让他错过了指挥这场重大战役的机会。许多人后来告诉王必成,这一调整是因为许世友被安排参与这场战斗,而他与许世友之间的矛盾再次被触发。 进入了1980年代,王必成已年逾七十。他被调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但因健康原因需要静养。1981年12月,中央军委批准他返回南京治病。 春节临近,王必成心中难以忘怀与许世友的过往,决定亲自前去探望这位老战友。也许是节日的氛围让两人心情愉悦,久未见面的他们畅谈起过去的岁月,回忆起曾经共赴战场的日子。经过长时间的隔阂,曾经的情谊似乎开始恢复,两人聊得愉快。 然而,这种和解的局面并未持久。1984年1月10日,在南京召开的中共中央会议上,许世友毫不犹豫地提到,王必成等人曾是特殊时期的“造反派”。这一言论让在场的人都感到震惊,王必成面临着难堪的局面,尴尬无言,只能抑制住内心的愤怒,保持沉默。 事态并未就此平息。6月7日,在南京召开的中共中央会议上,王必成请求发言,他详细陈述了当年事件的经过,激动地为自己辩解。他提到,自己与许世友共事多年,从未做出过任何背离的行为,并表示,自己并非反对许世友,更没有做出任何破坏革命事业的事情。 王必成强调,两人已经年过七旬,时日无多,彼此应更多地“栽花”,少做争斗。最后,他引用了毛主席曾在1971年南昌时所说的话:“王林鲍三人是好人,许世友你应该高抬贵手。”这一番话显然起到了缓解局势的作用,许世友和王必成的矛盾终于有所化解,两人握手言和。
彭总本来确是想杀人立威的,毕竟四野横扫南中国以后,多少有点骄兵悍将的的意思,如果
【16评论】【4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