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3年,毛主席出生在湖南湘潭的韶山冲,8岁前在外婆家生活,乡亲们叫他“石三伢子”。
1893年,毛泽东出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他的童年大部分时间在外婆家度过,人们都叫他“石三伢子”,这片充满泥土气息的土地,滋养了他的童年,也塑造了他坚韧不屈的性格,八岁后,他回到父母身边,开始上学读书,十七岁时,他立下“学不成名誓不还”的决心,告别故乡,踏上了求学的道路。
仅仅用了五个月时间,他就学完了小学课程,顺利考入了长沙的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那里,他遇到了一位对他影响非常大的老师——杨昌济,还认识了后来的妻子杨开慧,毕业以后,他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在那里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为他未来的革命生涯找到了明确的方向。
1927年秋收起义,枪声一响,毛泽东从此坚定地选择了武装革命的道路,他率领起义队伍,转战井冈山,开辟了一条前所未有的革命道路,那就是“农村包围城市”,在艰苦卓绝的战斗中,他总结提炼出游击战的精髓,形成了著名的“十六字诀”,然而,革命之路并非坦途,在土地革命时期,“左倾”错误路线占据上风,对革命造成了极大的损害,毛泽东也因此一度失去了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不得不开始长征,这一系列的挫折让大家越来越认识到毛泽东的重要作用,1935年召开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和军队中的领导地位,中国革命由此迎来了转折点,“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句诗,真实地反映了他当时的心情和决心。
在延安那段时间,毛泽东写了一篇很厉害的文章叫《论持久战》,他很有远见,早就预料到抗日战争会分成三个阶段来打,这篇文章给老百姓指明了方向,让大家知道怎么才能打赢日本鬼子。
到了解放战争,毛泽东亲自指挥了辽沈、淮海、平津这三大战役,结果国民党被打败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成立了新中国,“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句很有气魄的话,说明毛泽东他们要建立一个新时代,要做出一番大事业的决心。
新中国成立后,在毛泽东的带领下,全国人民热火朝天地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大力发展重工业,彻底改革土地制度,大规模开展扫盲运动,这些举措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旧面貌,毛泽东一直保持着节俭的生活习惯,一件睡衣穿了整整21年,上面缝补的补丁竟然有73个之多。更令人敬佩的是,他将《毛泽东选集》所得的全部稿费都交给了国家,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人民的福祉和国家的强大,矢志不渝地奋斗着。
新中国成立后,在直到他逝世的这段时期,中国的人均寿命显著提高,几乎翻了一倍,这充分说明他在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上贡献巨大,现在中国可以独立自主地制造火箭、建设高铁,都得益于当年全国人民节衣缩食,努力发展原子弹和修建红旗渠等基础设施建设打下的坚实基础,他所倡导的独立自主精神,至今仍然深刻影响着国家的发展方向。
从“石三伢子”到被人民敬爱的“毛爷爷”,这其中蕴藏着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生历程,同时也浓缩了中国革命和国家建设的艰辛历程,他所展现的精神,必将持续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