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62岁的维特根斯坦放弃癌症治疗,衣衫褴褛,贫病交加,躺在吱呀作响的木床上,留下了对世界的最后告白:告诉他们,我度过了幸福的一生。
一个欧洲工业巨头的儿子需要烦恼什么呢?正常情况下,可能应该烦恼钱要怎么花吧,毕竟有这样的父亲,就意味着自己一出生就在罗马,见识过太多人一生都见不到的风景。
可维特根斯坦明明应该坐拥数不尽的遗产,最终竟然沦落到没钱治病的境地,面对众人的质疑和不解,他依旧艰难的扯出一个笑容说:“我很幸福。”
可能白痴与天才只有一念之差吧,但他却成为了这两个名词的代言人,人们对他的评价更是出现了惊人的两极分化。
他的生活中也出现了很多大名鼎鼎的人物,比如卡尔·维特根斯坦、罗素、希特勒等等,他的一生,一定是精彩的,更是传奇的。
可以说,如果维特根斯坦想要躺平,那么他仅仅是啃老就有花不完的钱了。
就当所有人都羡慕他有这样的出身时,他却决定放弃一切,去过一个全然不一样的人生,所以,很多人认为他是白痴。
实际上,除了这个原因,他还有其他被判定为“白痴”的标准,例如他的学习一塌糊涂。
他小时候在家中学习,等他被家人送到学校参加考试的时候,这才发现他与正常接受教育的孩子差了一大截。
根本原因在哪他并不知道,不过好在之后他还是顺利入学了,在学校中,他还与希特勒坐在同一教室中学习。
当时,他属于差生的行列,当然与同为差生的希特勒似乎没有多少接触。
在各种失意当中他并没有找到自己的价值,因此想过轻生,虽然没有成功,但学习的失意一直在他心中停留,以至于他自己也在怀疑,自己的智商是不是有问题。
这样的怀疑对他来说并不致命,除了智商之外,至少他有钱,后来他慢慢发现了自己的爱好,那就是机械。
他对很多与机械相关的东西感兴趣,并且能够独立制作简单的缝纫机,这给他带来了莫大的信心。
在别人的建议下,他又努力学习机械工程,可能由于他心中的热爱,让他得以在这一领域拿到学位证书。
钻研的感觉让他觉得十分美妙,因此,在这期间他又爱上了数学,也正是那个时候,他接触到了罗素。
这位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有着深刻的思想,并且在多个领域均有建树。
维特根斯坦对他产生了向往,于是便去找他拜师,两人的初见也很有意思,维特根斯坦问了一个问题:“在您看来,我是白痴吗?”
这个问题对维特根斯坦来说十分关键,因为他得到答案之后才会去决定自己往后的路。
而罗素却认为他是天才,果然,他的想法没有错。
拜师之后,两人的关系亦师亦友,一起做学术研究、一起谈理想和世界。
但很快战火将维特根斯坦心中的理想烧没了,于是他决定放弃学术研究去打仗。
对别人来说,他简直是疯子白痴,坐拥丰厚家产却选择这样一条危险的路。
可对他来说,这才是人生,即使战火肆虐,但他依旧在打仗的同时完成了一部分哲学研究,这简直令人咋舌。
在这一段对哲学的研究中,他似乎又参悟了新的人生哲理,于是便将自己的财产尽数捐出,进入一所小学中教学。
对他来说,这人生就像一场旷野,他从来不去思考自己归向何处,而是在意自己能否欣赏足够多的风景。
然而,他的想法并不被世俗所认同,他的行为也被学生家长评价为“疯狂”,在这样的不解中,他离开了。
之后又当过园丁以及设计师,等他回头发现了自己曾经所爱的哲学时,又再次启航研究哲学理论,并成为一名哲学大师。
最后,他孑然一身,没有钱治病,只能在病床上等待死亡的降临,但对他来说,这一生依旧是幸福无比的,因为他的人生已经足够精彩。
啦啦啦啦啦
哲学大师没钱治病?外国的月亮不圆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