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上这个晚清侏儒叫车玛,有人说他被洋人骗出国后,就被关在笼子里像猴子一样供洋人欣赏,这不仅是他的不幸,也是晚清耻辱,然而车玛却不这样认为。 在晚清那个动荡的年代,有个名叫车玛的侏儒,身高只有71厘米,被村里人当作怪胎,天天面对冷眼和嘲笑。后来,他被洋人带到美国,关在笼子里让人围观,像耍猴一样。这不仅是车玛的不幸,也是晚清的耻辱。可奇怪的是,车玛自己却不这么看。 车玛出生在晚清的广东农村,具体年份没人说得清。那时候,侏儒在乡下可不是什么稀奇事,但也没人觉得这是福气。村里人迷信,觉得他这模样是灾星降世,家里人也嫌他丢脸,能活着长大就不错了。他小时候没读过书,干不了重活,整天被邻里指指点点,有人甚至当面喊他“矮鬼”。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心里多少有点阴影,但车玛好像不太一样,他没把自己当回事,也没太多怨天尤人。 后来,洋人来了。那是19世纪中期,西方列强在中国横行,传教士、商人到处跑。有人看中了车玛这“稀罕货”,觉得他能卖钱,就把他带出了国。家里人没啥意见,反正养他也是负担,走就走吧。车玛就这样稀里糊涂地上了船,离开了他熟悉的村子,奔向完全陌生的美国。 到了美国,车玛的日子一开始真不好过。他被塞进马戏团,关在铁笼子里,身上披着怪模怪样的衣服,每天被当成“奇观”展览。观众指着他笑,有人扔东西,有人拍照,那场面想想都觉得憋屈。马戏团老板可不管这些,他们只想着赚钱。车玛不会英语,连自己在哪、干啥都不清楚,就是个活道具。那时候,西方人对中国人的印象本来就差,车玛这种“怪人”更成了他们眼里的笑料。 但车玛不是那种逆来顺受的人。他虽然个子小,脑子可不笨。慢慢地,他开始学英语,从观众的笑声和老板的吆喝里摸索语言。他还观察周围,发现马戏团里的人其实也分三六九等,有的演员靠才艺吃饭,有的纯粹靠怪相吸引眼球。他不想一辈子被人看笑话,于是开始琢磨怎么改变自己的处境。 车玛的转机来得挺意外。有一天,马戏团里有个小丑生病了,临时缺人,车玛被推上去凑数。他不会翻跟头,也不会耍杂技,但他在台上讲了几句蹩脚的英语,还学着观众的动作逗大家笑,结果效果出奇地好。观众觉得这小个子挺有意思,不光是“怪”,还有点“灵气”。老板一看这情况,觉得车玛能干的不止是站笼子里给人看,干脆让他正式上台表演。 从那以后,车玛不再是被动的展览品,而是成了马戏团的演员。他开始设计自己的表演,比如用夸张的动作和表情讲故事,甚至拿自己的身高开玩笑,把劣势变成笑点。观众越来越喜欢他,报纸上也开始提到这个“来自中国的矮人明星”。他赚的钱多了起来,还学会了怎么跟人打交道,甚至攒了点小名气。 到了19世纪70年代,车玛在美国已经有点名堂了。他不再是那个被人随意摆弄的乡下侏儒,而是马戏团里不可或缺的一员。他甚至娶了个美国老婆,虽然具体是谁、怎么认识的资料不多,但这事本身就够让人惊讶的。那时候,种族歧视在美国很严重,一个中国侏儒能混到这地步,靠的可不只是运气。他靠着自己的努力,从一个完全不懂英语、不懂规矩的“怪物”,变成了能自己掌控表演、赢得掌声的演员。 车玛的晚年过得还算安稳。他在美国待了几十年,具体哪年去世的说法不一,有人说是1880年代,也有人说是1890年代。他没回过中国,也没啥亲人惦记他,死后埋在美国,坟估计都找不到了。马戏团这行当本来就流动性大,他走了以后也没留下太多痕迹。不过,他的事迹被一些当时的报纸和传记记录下来,成了后人研究晚清海外华人生活的一个小窗口。
照片上这个晚清侏儒叫车玛,有人说他被洋人骗出国后,就被关在笼子里像猴子一样供洋人
纯情如雪
2025-04-18 11:42:4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