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6月,山西五台山,林徽因趴在佛光寺大殿的木梁上,借着手电筒的微光,一寸

戴梦维苏苏 2025-04-18 13:36:24

1937年6月,山西五台山,林徽因趴在佛光寺大殿的木梁上,借着手电筒的微光,一寸寸辨认梁架上的墨迹。忽然,她的指尖顿住了——“佛殿主女弟子宁公遇”几个字在尘土下若隐若现。“思成!唐代的!这是唐代的!”她几乎是滚下木梯,发髻散乱,旗袍沾满蛛网,却在荒寺里放声大笑。 1924年,日本学者关野贞在其著作中声称:“想看中国唐代木构建筑,只能来日本,这一论断如同一记耳光,激怒了中国建筑学界。 然而,林徽因和她的丈夫梁思成并没有因此而气馁,反而坚定了他们的信念,在辽阔的中华大地上,必定还有唐代的木构建筑等待被发现。 在1937年,林徽因和梁思成带着坚定的信念,踏上了前往山西五台山的旅程,他们的目标是佛光寺,这座被遗忘的古刹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林徽因在考察中展现出的坚韧与执着令人动容,尽管她的身体因肺病而日渐虚弱,但她依然坚持每天攀爬高达八米的木梯,仔细记录每一寸建筑的细节。 在佛光寺的考察中,林徽因的发现如同一束光照亮了历史的黑暗,她在梁底发现了“佛殿主女弟子宁公遇”的字迹,立马开心对着下面的梁思成喊道,思成!唐代的!这是唐代的!”她几乎是滚下木梯,发髻散乱,旗袍沾满蛛网,却在荒寺里放声大笑。 这一发现不仅证明了佛光寺的唐代建筑身份,更为中国建筑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证依据。 她在笔记中写道:“我们像一群盗墓者,却偷回了自己的历史,”这句话不仅反映了她对历史的深刻理解,也表达了她对文化自信的坚定信念。 佛光寺东大殿的重新建造年代被确认在公元857年,京都女弟子宁公遇和高僧愿诚主持重建佛光寺,远早于日本法隆寺,这一发现彻底推翻了日本学者的论断,标志着中国建筑史研究的重大突破,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努力,让世人重新认识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辉煌。 然而,历史的重塑并非易事,1937年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文化遗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林徽因和梁思成在佛光寺考察后,迅速将测绘资料藏于山西教堂的地窖中,以防止日军的轰炸,这一举动不仅是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也是对历史的坚守。 林徽因在1953年病重时,依然坚持反对拆除北京的城墙,并提出了《城墙公园方案》,她在日记中写道:“你们每拆一块砖,都是在剜中国历史的肉,”这一句句铿锵有力的话语,彰显了她对文化保护的执着与热爱,她的努力虽未能阻止城墙的拆除,但却为后来的文化保护工作树立了榜样。 林徽因不仅在建筑学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她的文学才华同样令人瞩目,她的诗作《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不仅展现了她对生活的热爱,也反映了她对美的追求。 在建筑设计方面,林徽因与梁思成共同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国国徽的设计工作,为新中国的建筑设计贡献了智慧与力量,她的设计理念和建筑美学,至今仍对现代建筑产生深远影响。 参考资料:《梁思成与林徽因:古建筑的守望者》

0 阅读:81

猜你喜欢

戴梦维苏苏

戴梦维苏苏

戴梦维苏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