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美国在朝鲜战争中战败,记者问麦克阿瑟:“上甘岭战役中,哪个中国士兵让

文山聊武器 2025-04-18 18:25:06

1953年,美国在朝鲜战争中战败,记者问麦克阿瑟:“上甘岭战役中,哪个中国士兵让你印象最深刻?”麦克阿瑟只说了三个字:“高守余!” 高守余,1928年出生在山东昌乐县一个穷得叮当响的农村家庭。那时候,战乱不断,他小小年纪就见惯了日本鬼子烧村子、欺负乡亲的场面。那股恨劲儿在他心里扎了根,也让他早早立下誓言:长大了要保家卫国。抗日战争那会儿,他好几次跑去报名参军,可惜岁数不够,人家不收。直到1951年,新中国站稳脚跟,他才终于穿上军装,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员,被分到第7连第1班。 刚入伍,高守余满脑子都是当英雄的幻想,以为自己能立马扛枪上战场,干一番大事。可现实很快就泼了他一盆冷水。朝鲜战争打响后,他跟着部队到了三八线附近,第一份活儿不是冲锋陷阵,而是修工事。挖坑、搬石头,日复一日,累得胳膊都抬不起来。更糟的是,他那班被安排单独负责一个点,地势硬得像铁板,其他班还能两人搭档干活,他这儿就得自己硬扛。 开始他心里不平衡,甚至想找上级说说理。可班长一句话点醒了他:“光荣不是非得挂满勋章,扛下最苦的活儿,一样是爷们儿。”从那以后,他咬牙干活,再苦再累也不吭声。铁锤抡得虎虎生风,硬石头愣是被敲开了,他们班还提前完工,修的工事结实得挨了好几轮炮轰都没塌。这事儿让他明白,战场上的英雄,不一定都得靠枪杆子说话。 这段日子磨掉了他的浮躁,也让他从愣头青变成了能吃苦的兵。后来在前线,他学会了咋跟战友配合,咋在烂泥里咬牙坚持。这些经验,成了他之后打硬仗的底气。 1952年10月,上甘岭战役开打。这仗发生在五圣山脚下,597.9和537.7两个高地是核心。地势高,位置险,谁拿下谁就捏住了中部战线的命脉。美军憋着一口气,飞机大炮全上,想抢这块地盘。中国志愿军也不含糊,死守到底,半步不退。这场仗打得血腥又惨烈,成了朝鲜战争里最硬的一块骨头。 到了11月19日,情况急转直下。美军猛攻6号高地,第8连拼到最后一人也没守住,高地丢了。丢了阵地,防线就破了个口子,第7连接到命令:必须夺回来。高守余他们第1班被点名当先锋,任务重得压得人喘不过气。 那天早上,天刚蒙蒙亮,冲锋号一响,高守余就带着家伙冲了上去。山下炮火轰得震天响,山上美军的机枪火力密得像筛子,身边的战友一个接一个倒下。突击组很快就剩他一个,正面冲不上去,他脑子一转,决定绕侧面找路子。另一边,班长也在单打独斗,两人远远对上眼,班长指了条小路,自己却冲出去吸引火力,最后拉了炸药跟敌人同归于尽。 班长没了,高守余眼眶一热,但没时间愣神。他摸到山头,手雷扔得准,炸得敌人懵了圈。可美军很快反扑,他一个人守着阵地,捡弹药、换位置,能用的招儿全使上了。12个小时,他硬是扛住12次进攻,干掉上百敌人。身上挨了枪子儿,血流了一地,他还是没退。弹药打光了,他就拿石头砸,最后援军赶到,他才倒下去,昏死过去。 这场仗,高守余打出了血性,也打出了脑子。他守住6号高地,拖住了敌人,给后头部队争取了翻盘的机会。上甘岭的胜利,有他一份硬邦邦的功劳。 战役结束,高守余被记了一等功,部队里都叫他“孤胆英雄”。颁奖时,他站那儿,衣服上全是土和血,低声说这功劳是大家的,他只是运气好活下来。1953年战争结束,他回国后没退伍,继续在部队干。操场上,他带着新兵练挖战壕、练打枪,自己也跟着挥汗如雨。战功的事儿,他提都不提,就闷头干活,把心思全扑在部队建设上。 晚年,他回了山东老家,住村里一间小房子,日子过得平淡。早上散个步,看看田野,跟老伙计聊聊当年的事。村里小孩儿爱听他讲故事,他总是轻描淡写,绝不吹牛。1998年,他生病去世,70岁。葬礼没啥排场,墓碑立在山坡上,刻着名字和几行字。他走后,故事传开了,成了家乡的骄傲,连学校课本里都有他的名字。

0 阅读:41

猜你喜欢

文山聊武器

文山聊武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