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2年,马皇后病逝。出殡时风雨交加,电闪雷鸣导致队伍无法出行。朱元璋认为这是不祥征兆,一怒之下,下令让在场的所有人陪葬。众人被吓得瑟瑟发抖,一个和尚出来说了一句话,朱元璋顿时转怒为喜。
马皇后,是明朝开创者朱元璋的贤内助。
在《明史•高皇后传》中,马氏的宽容、仁慈和智慧,给了朱元璋莫大的帮助。
马皇后原名马秀英,父母早亡,是远房亲戚郭子兴养大她的。
郭子兴教她读书认字,夫人张氏教她针织刺绣。马秀英长大后,模样端庄,温婉从容。郭子兴夫妇把她当做掌上明珠,很想为她寻找一位如意郎君。
直到朱元璋来投奔郭子兴,朱元璋英勇善战,屡建奇功。郭子兴见朱元璋是个人才,而且对自己的事业也很有帮助,就把马秀英许配给朱元璋。
但是,朱元璋有了战功之后,竟然顶撞郭子兴,这让郭子兴大为震怒,把他关进牢房里不给吃喝。就在朱元璋快要饿死的时候,马秀英将一块刚烙好的烧饼藏在怀里,带进牢里给朱元璋吃,马秀英的胸口也因此被烫红,朱元璋看着她被烫红的胸口,泪如雨下,发誓一辈子会对她好。
在朱元璋带兵攻打天下的时候,马秀英会记得他兄弟伙伴,每一个家里人的生日,不管多少都会送去一份礼物,这让他们很感动,杀敌的时候分外勇猛。
为了犒赏将士们,她还把自己的嫁妆拿出来发给大家。
在朱元璋和陈友亮对敌时,朱元璋不幸受伤,是马秀英操着一双大脚狂奔几十里路将他救出来。
毫不夸张地说,没有马秀英,就没有日后的朱元璋。
历尽千辛万苦登上皇位的朱元璋,曾将马氏比喻为长孙皇后:家有良妻,犹国之良相。
贵为皇后,马秀英并没有因此而恃宠而骄,仍旧勤俭节约。衣服破了就补,不舍得扔。她在后宫架起织布机织布,送给孤寡老人,穷苦人家。
这也为社会的安稳团结起到了一定的贡献。
对于后宫佳丽三千,马皇后很开明,鼓励朱元璋纳妃子,把宫中的嫔妃当姐妹,对所有的皇子都视如己出。马皇后将后宫管理的井井有条,深受人们爱戴。
在国事上,马皇后也没少操心。
晚年的朱元璋,猜忌之心更甚。斩杀了很多功臣。马皇后不忍心看着这些功臣身首异处,时刻在他旁边劝谏,使得好多开国大臣躲过这一场杀身之祸。
比如:军师刘伯温十分聪明,朱元璋忌惮的才华。当朱元璋对他动了杀机,要不是马皇后暗示刘伯温,可能刘伯温早就没命了。
太子太傅的宋濂,因为孙子受胡维庸案的牵连,朱元璋本想把他也一并处决,马皇后知道后,对其劝谏说:宋濂是太子太傅,尊师重道是做人的根本,他都一大把年纪了,就饶了他吧!
宋濂捡回了一条命,被流放四川。
李文忠因为朱元璋滥杀无辜,出言劝谏,朱元璋一怒之下要杀他,马皇后出来阻拦说:文忠一直忠心耿耿,征战沙场时奋勇杀敌,为大明立下了汗马功劳,他还是你的养子,这一次就放过他吧。
在马皇后的帮助下,李文忠躲过了一劫。
马皇后的一生,都在为朱元璋行善积德,协助他管理好国家,直到生命的终结。
在马皇后51岁那一年生了重病,朱元璋日夜陪伴在她身边,并叫来很多御医,但马皇后都把他们赶走了。她知道,自己已经是油尽灯枯,回天乏术。再叫这些御医来看也无济于事。而这些御医要是看不好,朱元璋肯定会怪罪于他们,这是她不想看到的。
(《明史》记载:洪武十五年八月寝疾。群臣请祷祀,求良医。后谓帝曰:“死生,命也,祷祀何益!且医何能活人!使服药不效,得毋以妾故而罪诸医乎?”)
这就是善良的马皇后,直到生命的弥留之际,还在为他人着想。
马皇后去世了。朱元璋哭得肝肠寸断。马皇后为他所做的一切,一幕一幕在他眼前浮现,这个对他真心实意的女人,就这样走了。
只是人死不能复生。
朱元璋为马皇后举办了一场超规格的葬礼。
整个丧事的规矩复杂,守丧期为27天,皇子皇孙,大臣,百姓们披麻戴孝,皆为其大哭不止。这期间不能屠宰,不能放声大笑。南京城弥漫着一股哀伤的味道。
马皇后是8月去世的,葬礼安排在9月,就在马皇后下葬当天,一向晴朗的南京城,突然,乌云密布,雷电交加,天地为之晦暗随后大雨滂沱。
这样的天气根本无法起灵,朱元璋震怒,责怪钦天监和礼部竟然选择的如此糟糕的日子,在他眼里,这是不祥的征兆。眼看时辰就要到了,雨还没有停的意思。震怒之下的朱元璋表示,如果雨还是不停,那么操办丧事的人全部陪葬。
众人被吓得瑟瑟发抖,跪在地上,祈求上天停雨。就在这时,一个叫宗泐的和尚站了出来,他说了一番话,让朱元璋转怒为喜。
在《明史》中记载,他是这样说的:雨落天垂泪,雷鸣地举哀,西方诸佛子,同送马如来。
意思是天之所以会下大雨,天眼也在为马皇后的离开感到悲伤,各路仙家都来为马皇后送行。
这让朱元璋觉得十分有道理,不再提让陪葬的事,让大家在雨中为马皇后送行。马皇后的去世,对朱元璋是个巨大的打击,从那以后,朱元璋消沉了不少,而且也没有再立新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