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4日凌晨,特朗普在社交平台上怒斥中国为“敌对贸易国家”。 此前,他曾在4月10日罕见承认关税政策存在“成本问题”,并表达了与中方达成协议的愿望。 然而,中方自4月8日起,连续与欧盟、东盟、沙特、二十国集团、世贸组织代表通话,却未回应特朗普的协商请求。 面对中方的“冷处理”,特朗普情绪失控,言辞激烈。 对此,中方早有准备,“以战止战,以武止戈。” 这八个字,展现了中国在面对外部压力时的坚定立场和战略定力。
这场关税战的根源,要从特朗普的第二任期说起。 2025年1月20日,特朗普再次入主白宫后旋即签署行政令,启动所谓的“对等关税”政策。 以“解决贸易逆差”为由,他在全球范围内征收10%的“基准关税”,并对中国、墨西哥、加拿大、欧盟等“顺差国家”叠加更高关税。 4月9日,该政策进入高潮,美国宣布对中国商品的综合关税率提升至104%。 而中方在4月4日就展开强力反制,率先启动稀土出口管制,并对美部分商品加征报复性关税。 4月9日,中国对美关税再度加升至84%,向白宫传递了明确信号:“关税施压”这条路,行不通。 就在中方尚未出招的新一轮反制落地之际,美国却自己先塌了。 4月9日,美债市场爆发自2020年以来最严重的单日震荡。 10年期美债收益率飙升20个基点至4.46%,30年期收益率更是突破5%,创下五年新高。
原定当日发行的58亿美元三年期国债拍卖惨遭“遇冷”,直接竞标者比例从26%暴跌至6.2%,刷新2023年以来最低水平。 美债,这一曾被奉为“全球最安全资产”的金融工具,突然成了烫手山芋。 美债抛售潮背后的导火索,是数量高达万亿美元的对冲基金杠杆基差交易被迫平仓。 更深层次的危机,则是市场对特朗普“贸易战将引发滞胀”的普遍担忧。 从美元指数年内已暴跌超6%,到资金大规模流入德国国债和黄金等避险资产,全球投资人对美国政策的信心正加速消失。 4月12日,美债收益率进一步升至4.74%。 美联储政策预期混乱,美国财政部原计划的4月13日580亿美元国债拍卖再度遭遇滑铁卢,直接竞标者比例继续下探,创下40年来最大跌幅。 这意味着,即便是美国的盟友和国内机构投资者,也开始“用脚投票”——不再买单特朗普的“经济民族主义”。
4月11日深夜,美国海关发布紧急通知,宣布对多类中国科技产品豁免125%关税。 涉及自动数据处理器、半导体、iPhone零部件、光刻机设备等核心领域。 次日豁免范围扩大至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等,涉额高达1200亿美元。
一切发生得太快,几乎不像那个“打不得谈也不谈”的特朗普。 原本坚决不让步的“加税总司令”,一夜之间态度大变。 原因很简单:市场和资本已经亮出了“最后通牒”。 早在4月7日,亿万富翁比尔·阿克曼、共和党金主肯·兰戈内,以及马斯克、库克等科技和金融巨头,已联合警告特朗普。 如果他不在4月9日前撤回关税政策,将失去“整个商业世界的支持”。 苹果CEO库克更是明确表示,如果关税持续,iPhone售价将暴涨至2300美元。 应用材料公司也指出,光刻机零件中断将导致美芯片产业瘫痪。
特朗普明白,一旦连这些美国“国家栋梁”都倒戈,政权将岌岌可危。 于是,从4月8日起,美方开始释放的“沟通信号”。 但中国外交部未作任何回应,没有给等待在电话机另一边的特朗普打去“求饶电话”。 与此同时,中国却接连与欧盟、东盟、沙特、G20、世贸组织代表通话密集互动。 这种“选择性沉默”传递出清晰的战略信号:中国不打无准备之仗,也绝不再接受美方那一套“打了你再喊谈”的外交套路。 到了4月10日,特朗普实在撑不住了,在白宫会议上罕见承认:
“关税政策在过渡期确实存在一定成本问题。” 他表示“非常愿意与中国达成协议”,但话还没说完,中方依旧毫无回应。
而到了14日凌晨,特朗普终于情绪失控。 连日被中方晾在一边,白宫陷入经济风暴,自己又无法靠关税换回妥协。 他在社交媒体上突然发文变脸,破口大骂中国“最恶劣”,还将中国改口称为“敌对贸易国家”,扬言“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这是一次典型的“破防”。
4月15日,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夏宝龙在视频讲话中引用中国人民抗击侵略者的经验: “以战止战,以武止戈。” 这8个字不仅回应了特朗普的怒骂,更是对整个关税战的态度总结。 你敢挑衅,我就敢迎战;你若无理,我必寸步不让。 中国已经不再是那个被动挨打、期待对方转圜的谈判者,而是全球供应链重塑中的主动塑造者。
这场关税战,虽然表面上是中美之间的“经济摩擦”,但本质上,却撕开了美国虚构多年的全球金融霸权神话。 美债之所以被称为全球“最后避险资产”,依赖的从来不是美政府的财政健康,而是全球投资者对美元信用的长期信任。 然而,特朗普的关税冒险彻底动摇了这一信任根基。 在其“关税大棒”接连挥出后,欧盟和加拿大已经启动对美280亿美元商品的加税立法程序,墨西哥等国也在推动限制关键矿产出口。 曾经围绕美国运转的供应链,正在向多元、去美元化的方向重组。 4月10日至11日,西班牙首相桑切斯访华,签署32项合作协议,电动汽车、工业技术、农产品等全线落地。
而最致命的,是中国至今未触碰的一张“王炸”:美债持有权。 2025年6月即将到期的6万亿美元美债,像一柄“倒悬之剑”高悬华府上空。 一旦中方宣布抛售美债,将引发全球金融机构连锁跟进,美国财政部将陷入“借新还旧”的恶性循环。 与此同时,美国人也终于认识到,“一人之怒,举国买单”的沉重代价。 高盛将美国经济衰退概率上调至45%。 苹果、亚马逊、特斯拉等科技巨头市值蒸发千亿。
昔日“让中国屈服”的计划,反倒让美国金融系统逼近崩盘边缘。 而中国呢?早已从2020年代的芯片困境中吸取教训。 深化RCEP、推进服务贸易、数字贸易、加强对欧亚、拉美的新兴市场合作,打出一套“稳字当头、变中求进”的多边经济组合拳。 这场看似被动的“贸易战”,反倒成为中国深化国际战略布局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