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形机器人马拉松,13km观察点情况总结如下:7点30开赛后,按顺序通过13km的次序如下(因各机器人出发时间不同,且还有机器人仍未抵达钟点,最终成绩以官方完赛成绩为准)1、天工队,采用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天工Ultra,身高180cm,体重52kg,参赛号609012、旋风小子队,采用松延动力N2,身高120cm,体重30kg,,参赛号609053、小顽童队,也是采用松延动力N2,参赛号60904,这个队由机器人自己在跑,其他人都在车上,没有人搀扶或者牵着4、行者二号队,采用卓益得机器人的行者二号,大长腿,比较纤细,体重28kg,参赛号60910,到13km处一直没换电,续航很长5、半醒机器人队,采用精灵2,身高140cm,体重约32kg,参赛号609025、EAI队,卓益得X02,和行者二号一样也是大长腿,身高170cm,体重30kg,参赛号609246、清华通班队,采用乐聚夸父机器人,身高160cm,体重55kg,参赛号609037、海派兄弟队,采用高擎机器人minu hi(小海),身高82km,体重17kg。机器人大部分中途均换过电池,有部分换人,部分有过摔倒等情况,部分给膝盖等电机喷散热剂(散热是个较大问题)截至11点30分,开赛后4小时,只有以上几个队伍通过,其他参赛队未能坚持到13km观察站,观察站工作人员收起了赛道【天工队机器人天工Ultra获胜】,2小时40分完赛。这是一场很好的公众认知与市场教育,对人形机器人的技术验证和行业标准建立有积极意义:极限测试与性能优化: 通过21公里的长距离奔跑、复杂地形(如坡道、碎石、沙地)和极端天气(如大风、低温)挑战,对人形机器人的运动控制算法、关节抗冲击性、续航能力及环境感知技术进行了全面压力测试。暴露出的技术短板推动技术迭代与标准化: 赛事暴露的技术短板(如续航、电机过热、智能化不足)倒逼企业优化结构设计、材料选型和算法训练,加速行业技术迭代。从实验室到真实应用场景的探索: 马拉松赛道模拟了城市巡检、灾害救援等真实场景需求,验证了机器人在长距离移动(如电力巡检)、复杂地形适应(如废墟搜救)和人机协作(如家庭服务)中的潜力。 Ps:冠军机器人天工Ultra核心参数和技术亮点:1身高/体重: 180厘/52-55公斤(赛前通过碳纤维轻量化设计减重优化)。速度性能: 最高速度:12公里/小时(短时爆发);稳定配速:平均10公里/小时。运动控制: 自研“慧思开物”具身智能平台实现“大脑”(任务规划)与“小脑”(运动控制)协同优化步态。结构设计: 采用刚柔耦合腿部结构,减少奔跑时关节冲击力,提升稳定性;风冷散热技术: 优化关节散热结构(散热效率提升30%),避免持续奔跑导致的电机过热问题;续航 :天工电池(哪吒汽车技术支持):支持低温环境续航,连续奔跑测试8公里。 天工机器人(包括“天工”母平台及“天工行者”等型号)由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发布,该创新中心由优必选、小米机器人、京城机电(京城股份)、亦庄机器人等企业联合组建。
北京人形机器人马拉松,13km观察点情况总结如下:7点30开赛后,按顺序通过13
全产业
2025-04-19 16:34:12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