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5年,74岁左宗棠去世。慈禧闻讯,连忙翻阅左宗棠临终前上的奏折,脸色大变,

鉴史忆往呀 2025-04-21 11:31:34

1885年,74岁左宗棠去世。慈禧闻讯,连忙翻阅左宗棠临终前上的奏折,脸色大变,下旨:“准奏左爱卿生前遗愿。”

一贯专断独行的慈禧,此时面对左宗棠的遗奏,怎么突然选择完全遵从呢?

这一切,还是要从左宗棠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说起。

左宗棠一生中最为精彩的,就是抬棺入疆这件事。

1864年,刚刚经历过英法入侵的清政府如惊弓之鸟,每来一个列强拿着条约,清政府就会麻木的签字、盖章,根本不管这条约对国家的影响有多大。

在这个时候,中华民族的韧性就显现出来了。

中华民族有个很神奇的特性,每每当国家民族遭受危难之际,面对亡国灭种的威胁时,总会有人在这种时候挺身而出,扛起大旗。

在晚清时期面对西方的进犯时也是如此,涌现出一大批仁人志士为改变国家、为延续民族而不懈努力。

此时挽救中华民族危局的,是曾国藩、左宗棠等一大批英雄豪杰。

今天我们要说的重点是左宗棠。

同治十年,即西元1871年,沙俄侵占新疆伊犁,英国对新疆地区也虎视眈眈。

而在如此危机的时刻,清政府上还在发生着海防与塞防的争论。

因为当时中国不仅仅只有新疆一地爆发边疆危机,包括沿海诸省、临近中南半岛的地区等,各国列强纷纷叩边,妄图从满清这个垂垂老矣的王朝身上撕下来一片肉。

好在这时左宗棠站出做了那个执大旗的人。

面对海防与塞防两派喋喋不休的争论,左宗棠大手一挥:海防和塞防都十分重要。

为了能够说服此时的统治者,左宗棠还举出了好些证据,来驳斥那些只看到一面的短浅之人。

在左宗棠的一力坚持下,清政府同意左宗棠的意见,但也提出了要求。

由于清政府此时国库空虚,连年的战争赔款几乎耗尽了国库的储备,加之皇室享受之风盛行,挪用公款的现象屡见不鲜。

尽管清政府同意左宗棠意见,但军费军饷从哪里出,成了左宗棠收复新疆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

好在此时江南地区还算富庶,许多商人商会都在那里设立据点。

左宗棠的目光也盯在了江南富商胡雪岩的身上,胡雪岩也不负左宗棠希望,保障左宗棠的军队主力湘军能够毫无后顾之忧的去收复新疆。

很快出征的日子到了,左宗棠又做了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那就是抬棺入疆。

单单看抬棺入疆这一举动,就能看到左宗棠“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态度。

最终在正确的战略和左宗棠这位身先士卒的将军领导下,新疆终于再度回到我国手中。

之后在左宗棠的一力坚持下,清政府正式册封新疆行省,对边疆地区实现了切实有效的管理。

左宗棠的一生都在为国尽忠,为民请命。

在那个乱世危局之中,他在完成收复新疆这一壮举的同时,还力主学习西方的先进,主办福州船政局等一系列军工企业和很多民工企业。

然而这样一位民族英雄,晚年却在为国家的忧虑中,怀着满腔遗憾而死。

晚年的左宗棠由于早年的忙碌与忧虑,最终染上了目疾,只得退居二线,但依旧时刻准备着,在国家危机之际扛起大旗。

慈禧正是清楚左宗棠是个为国为民、满腔热血的民族英雄,才对左宗棠的遗奏那么重视。

光绪十一年,左宗棠明白自己即将迎来大限,回顾一生,他曾壮烈的征伐入侵新疆的贼寇,也曾热血的兴办利国利民的洋务,没有太多悔恨。

但是此时的他还在忧虑国事,于是在临终之前向清政府连上两份奏折。

第一份奏折请求皇上设置专门管理海防的海防大臣,第二份奏折则对台湾提出了看法,请求将福建巡抚改为台湾巡抚。

慈禧明白左宗棠的忠心与顾虑,接到奏折后第一时间下令设立台湾省,并设置海防衙门。

左宗棠临终时要说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带着湘军子弟打退法国对越南的侵犯,清廷甚至也一力主张议和。

这一系列事情,让这位老人心痛不已,抱憾而终。

左公已逝,但“俯仰一世”的“豪迈之气”,流传至今,永远值得我们铭记。

0 阅读:79
鉴史忆往呀

鉴史忆往呀

欢迎关注,跟着小编一起看历史小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