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贤是如何成为实际上的明朝“内相”的? 魏忠贤的崛起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整个明朝宦官专权的一个缩影,我们要知道魏忠贤是如何成为“内相”的,得先知道整个宦官集团在明朝是如何崛起的。 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吸取前朝教训。为了防止宦官专权,将宦官交由外朝大臣管辖,甚至还铸造了铁牌规训,写着:“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在各个方面严格限制宦官权力扩张,但其为了限制功勋大臣,又在各个场合任用宦官参与外事、贸易、监督税收等等,宦官仍在各个场合事实上参与政治。 等到了永乐年间,朱元璋设立的司礼监已成为宦官衙门之首,人员编制最多,权力也最大。所有外廷部门的运作,几乎都受到司礼监的控制。 司礼监最重要的权力是——批朱权! 即群臣的奏章,平时先由内阁大学士在纸条上草拟意见,称之为票拟,再交给皇帝审阅。然后皇帝再根据票拟意见,用红笔批示,最终成为正式的谕旨下发。 可是后来的明朝皇帝懈于朝政,开始将朱批权力逐渐转移给秉笔太监。 明宣宗朱瞻基时(1426-1435年),为了培养宦官的参政能力,其于宣德元年(1426年)设立“内书堂”,选拔年幼太监接受翰林学士的教育,使之具备处理文书的素养。 培养成才后,朱瞻基再授于其代行“批红”的权力,希望减轻自己处理政务的负担,为后续宦官专权埋下伏笔。 明英宗正统年间(1436-1449年),司礼监太监王振成为首位实际掌握批红权的宦官。他利用英宗年幼和怠政,直接干预票拟内容,甚至矫诏毁掉朱元璋设立的“内臣不得干政”铁牌,让司礼监的批红权从“代行”变为“主导”,内阁的票拟也需经司礼监审核,形成了“内阁票拟,司礼批红”的格局。至此,宦官开始正式取代皇帝行使批红权。 明武宗时期(1506-1521年),司礼监太监刘瑾通过控制批红权架空了内阁,甚至能直接修改票拟内容。 等到了天启年间(1621-1627年),市井底层出身的魏忠贤利用天启帝沉迷木工、疏于朝政的空档和客氏的支持。被破格提拔为司礼监秉笔太监,并兼掌东厂。 批红权与特务机构结合,形成“厂卫合流”的恐怖统治,达到宦官权力的顶峰,成为明朝事实上的“内相”! 明朝衰败
魏忠贤是如何成为实际上的明朝“内相”的? 魏忠贤的崛起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
松鼠的笔记
2025-04-21 11:33:21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