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叛逃至苏联的飞行员王宝玉很激动,以为幸福的生活就要来了。谁知他刚到苏联,苏联就通知了中国,还同意把他引渡回国!
王宝玉,山东人,1980年7月入伍。
王宝玉的性格比较内向,平时少言寡语,不爱说话,而且他的自尊心很强,疑心很重。入伍后,在战友们的帮助下,王宝玉渐渐适应了部队的生活,在表面上也愿意和战友们进行沟通和交流,却从来不肯和大家敞开心扉。
有时候,战友们和他开玩笑,王宝玉却嘲笑他们没有思想和头脑,常常把气氛闹得很尴尬。好在王宝玉身边的战友性格比较豪爽,他们认为,王宝玉读书读多了,身上的书生气比较浓,也就懒得与他计较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与王宝玉同一批入伍的飞行员,因为综合素质比较高,晋升的速度就比较快。
而每一次晋升,都没有王宝玉的名字,这让王宝玉的自尊心受到了很大打击,他的心理渐渐失衡。
1988年,王宝玉娶了一个性格外向的女子为妻。
婚后,王宝玉的妻子被安排在师部驻地工作,但一想到妻子性格外向,又善于交际,如今分居两地,疑心很重的王宝玉就不太放心,生怕妻子出了轨。
这时,王宝玉得知,师部的副师长原来是带过他的老团长,他就找到了副师长,说出了自己的情况,希望副师长给他一些关照,把他调到师部驻地工作。
谁知昔日的老领导治军严格,对于王宝玉的申请,他非但没有同意,还严肃地批评了他一顿,这让王宝玉遭到了更大的打击。没多久,部队提拔了一批表现优异的飞行员,但名单上又一次没有王宝玉的名字。
多疑的王宝玉认为,这是副师长从中作梗,影响了他的晋升,就经常在背地里说老领导的坏话,他开始发牢骚、讲怪话、发泄不满,与战友、上级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张,很多战友都不愿意与他相处。
除此之外,王宝玉和妻子的关系也开始紧张起来,他怀疑妻子出了轨,有外遇,为此,两人经常吵闹。
这让王宝玉的心情越来越糟糕。
为了排解心中的郁闷,性格内向的王宝玉只能通过看书转移注意力,那段时间,王宝玉看到了很多宣传西方民主和自由的书籍。渐渐地,王宝玉就认为,西方特别好,简直就是他心中向往的人间天堂。
从那以后,王宝玉就做出了很多改变。
在部队中,王宝玉不再抱怨,不再发牢骚,和战友的关系没有那么紧张,家庭关系也有所缓和。
部队领导见他进步这么大,对他也是越来越信任,可所有人都不知道,这一切都只是表象。因为在王宝玉心中,已经产生了叛逃的想法,他之所以这样做,就是为了迷惑所有人,只有这样,他才有机会叛逃。
因为隐藏得比较好,别人都不清楚王宝玉的想法,王宝玉就利用平时训练和演习的机会,仔细研究周边国家机场的数据、航线、气象等方面的资料。
对于王宝玉来说,他最想去的地方是美国,他原计划驾驶飞机飞往台湾,再通过台湾前往美国,但由于距离问题,王宝玉改变了主意,他决定叛逃至苏联。
为此,王宝玉就一直在秘密研究叛逃路线。
1990年8月25日,王宝玉所在的部队,正在举行飞行训练,王宝玉认为,他的机会终于来了。
王宝玉登上了一架歼-6战机,正常起飞。
谁知到了预定空域后,王宝玉突然脱离编队,他驾驶战机超低空飞行,一直飞到了苏联符拉迪沃斯托克机场,向苏军投诚。王宝玉的叛逃,让苏军十分惊讶。
紧接着,苏联方面就很高兴,因为当时苏联迫切地想与中国改善关系,他们认为,正好可以利用王宝玉,向中国表示他们的诚意。于是,苏联方面一边稳住了王宝玉,一边通知我国,把王宝玉的情况说了出来。
不久,双方就在哈尔滨进行秘密谈判。
苏联方面表示,他们可以把王宝玉交给我国,但我方不能在苏联境内抓人。经过协商,我国派了一架飞机飞往苏联,双方约定,机舱外面的事情由苏联方面负责,不过机舱内部的事情,与苏联没有关系。
为了防止王宝玉在飞机上抵抗,从而将他安全地送回国内接受审判,苏联的工作人员就告诉王宝玉,说他的身份比较特殊,留在这里不安全,现在准备把他送到美国,但出于保密需要,需要给他蒙上眼睛。
王宝玉最想去的地方就是美国,听说苏联方面准备把他送到美国,王宝玉很高兴,对于蒙上眼睛一事,王宝玉表示理解,并十分配合。上了飞机后,王宝玉还以为飞机是飞往美国,就没有做出什么反抗行为。
等下了飞机,头套被摘下后,王宝玉才意识到了自己的处境,这一刻,他既害怕又后悔。不久,王宝玉就被送上军事法庭接受审判。经审判,军事法庭决定以叛国罪,判处王宝玉死刑,缓期两年执行。
之后,我国又派人前往苏联,把王宝玉叛逃时驾驶的那架歼-6战机开回来,这起事件才告一段落。
后来,空军方面吸取了相关教训,通过举一反三,制定和完善了各项措施,从根本上杜绝了这类叛逃事件的发生,类似的事件就再也没有发生过了。而王宝玉也成了建国后,最后一个驾驶飞机叛逃的飞行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