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春天,程潜去世后,他的家人向毛主席提了两个请求:一是换套小点的房子,家

潮咖聚星光 2025-04-22 00:05:00

1968年春天,程潜去世后,他的家人向毛主席提了两个请求:一是换套小点的房子,家里经济压力太大;二是能不能给孩子安排个工作,减轻负担。 这本是个普通家庭的求助,可毛主席的答复却成了后来不少人议论的焦点。 毛主席说:房子不能换,但工作我来安排,这件事背后的来龙去脉,不简单。 程潜是湖南人,老资格的军事将领,晚清就出来当兵,资历老得很,辛亥革命那年他就站在前头,参加过武昌起义、护国战争,一路当到国民党高层。 说白了,抗战打日本那几年他在中条山指挥过几场硬仗,名气不小,可后来国共内战爆发,程潜是个明白人。 他不愿意再让湖南百姓遭殃,1949年干脆拉起人马,在长沙宣布起义。 那时候长沙城里不少人都吓坏了,觉得又要打一仗,可他一声令下,局势稳住了,没让城市化为战场。 毛主席当时正在北平听到消息,高兴得不得了,直接发电报给他,说他“为湖南人民立大功”。 程潜坐火车北上,参加新政协大会,刚下车,毛主席就带着几位中央领导人亲自到站台去接。 毛主席拉着他的手,一句“颂公是朋友,岂能叫别人接?”把两人的关系摆得明明白白。 其实这话不是随口一说,1911年那会儿,毛主席刚刚从湖南新军报了名,当了个小兵,而带兵的正是程潜。 两人算是有点旧缘分,毛主席后来回忆那段日子,说他当年当兵的部队正好归程潜指挥,虽然时间不长,但印象很深。 程潜当时对他这个湖南老乡也挺照顾,后来两人在不同阵营几十年,到了建国后又重逢,这份情分自然不一般。 1950年代初,程潜被安排在北京住下,成了湖南省政府名誉主席,还当上了中央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算是待遇很高的老同志。 那个时候,他已经七十好几了。毛主席时常请他到中南海坐船、喝茶、聊天。 有一年毛主席过70大寿,程潜一口气写了十二首诗送过去,每一首都工整认真,里面满是敬意。 但再大的官也挡不住岁月,到了1968年,程潜年纪实在太大,病也越来越重。 4月5日,他在北京病逝,享年86岁,追悼会上,周总理代表中央出面讲话,说他一生“爱国、爱民、反对内战”,还特别提到他“是革命家庭的成员”。 这种说法,在当时那个年代,不是随便谁都能得的。 追悼会过后,程家的亲人,有人说是他女儿程熙,有人说是他晚年的妻子郭翼青,托人给毛主席带了个话。 话不多,就两个请求:一是家里现在住的房子太大,维护起来花销太多,想换成小点的;二是家里几个孩子还小,生活有压力,能不能帮忙安排份工作。 这两个请求放到现在看,真不算什么,但那个时候,中央对“搞特殊化”盯得紧,毛主席本人也经常批评“走后门”“讲关系”的风气。 可他接到信后,态度却出人意料,他亲自回了信,明确说: “第一点我不同意,孩子还小,房子不能换,我会托人照顾你们的生活。” “第二点我答应,会尽快为孩子们安排合适的工作。” 毛主席的意思其实很清楚,换房子的事,他觉得是原则问题,程潜住的是组织安排的房子,不是谁家能随便说换就换,更何况,他家有孩子,还小,不方便搬来搬去。 但工作安排可以解决,那是照顾老同志家属,也是对程潜当年起义、为党立功的一种回报。 他还特意说了一句:“颂公不在了,我还在,你们放心。” 这句话后来传开了,不少老人一说起就动容。 程潜一生做过不少选择,年轻时投身辛亥革命,中年抗战抗日,晚年又在关键时候支持和平起义。 在政治动荡的年代,这样的选择不容易。毛主席对他一生的肯定,不只体现在悼词上,也体现在他走后对家人的照顾上。 后来的事也确实办得很细致,程家的房子保留了下来,相关部门给他们家定期发补贴,照顾生活。 孩子的工作也安排得妥妥帖帖,有人说是进了文化系统,有人说是分到机关,总之没出什么问题。 毛主席让周总理亲自出面协调,确保这些事做得周全,不留尾巴。 这件事后来一直被当作一个“破例”的案例说。 毛主席对别的老同志家属,大多很克制,但对程潜不一样。 一方面是程潜当年立了大功,把湖南完整地交到新中国手里;另一方面,两人几十年的私交摆在那里,不可能视而不见。 毛主席的处理方式,也让人看出他那种“公是公,私是私”的态度。 他没有一口答应所有事,也没有因为私交就全部满足对方的要求。 他分清轻重缓急:工作是帮得起的,房子是不能换的。 这种做法在当时那个讲究集体纪律、政策一刀切的年代,显得很特别。 还有一个细节值得一提。 程潜的旧部、朋友知道他去世的消息后,纷纷送来挽联,有的甚至从南方赶来北京吊唁。 有一次,有人问毛主席:“程潜算是国民党元老,咱们对他这么照顾,会不会有人有意见?” 毛主席没多说,只说了一句:“程潜是中国人。”这句话,一锤定音。

0 阅读:0
潮咖聚星光

潮咖聚星光

潮咖聚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