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3月,洛川的一个小屋里,张学良看着坐在对面的李克农,话说得不客气:“你们红军是不是真打日本?”空气一下子紧张起来。 红军说要抗日,但张学良心里不踏实,前脚刚打完仗,现在又说合作,不清不楚,他要一个痛快话。 张学良这趟来见李克农,心里压着事,东北丢了,他窝着一肚子火,蒋介石天天讲“先安内后攘外”,可东北军的家乡都被鬼子踩在脚下了,还要打内战?张学良想抗日,但又不能轻易信共产党。 红军这几年打得凶,不是没和东北军交过手,榆林桥的仗还记着呢,红军打得狠,东北军也死了不少人。 他也清楚,高福源投了红军,在延安过得挺滋润,这说明人家可能真有一套,但真要合作,张学良心里还是打鼓。 谈判的地方选在陕北洛川,一个不起眼的小镇,李克农是中共派来的代表,说话不多,态度强硬。 张学良也不是吃素的,开门见山就问红军抗日真假。 这个问题问得猛,李克农没躲没闪,直接来了一句:“红军要是不抗日,还走什么二万五千里?” 这句话分量重,把红军长征直接和抗日挂钩,意思很明白,我们是为了抗日才跑到这儿来的。 张学良一听这话,没立刻回嘴,脸上表情却变了,他不信就这么一句话能解释得清。 他追着问:“那你们为啥非要打蒋介石?”李克农这下更直接,说:“因为他不打日本人,谁打日本,咱就跟谁一块干。”这话讲得不绕弯,张学良心里那点疙瘩,开始松动。 可谈判不是你说两句我就信了,张学良又提议:“那你们红军编入东北军,我带着你们打鬼子。”这话听着像合作,其实是要收编红军。 李克农当场拒绝了:“我是来谈抗日的,不是来投降的。”这一下,张学良反倒不急了,他对李克农的这股硬劲儿,有点佩服了。 李克农的强势不止体现在说话上,谈判桌上他一点不退,张学良试着提出让红军退出瓦窑堡,说这是国民党的地盘。 李克农也不急,说:“要收复失地,一起抗日才行。”后来红军主动让出瓦窑堡,把位置让给东北军。 张学良明白,这是中共在给他台阶下,也是在给他面子。 他得了“收复失地”的好名声,红军也没失了主动,算是各取所需。 谈判结束前,两边达成了口头协议,红军和东北军暂时停火,双方可以通过电报联络,互派代表。 这在当时已经是很大的进步,张学良点头答应了,他还说,要请毛泽东或者周恩来亲自来谈。 中共那边自然答应,这个机会他们盼了很久。 这之后的几个月,张学良和李克农保持联系,时不时通电报,交换信息。 李克农多次劝他,蒋介石不抗日,你就得逼他,张学良听进去了。 他不是没想过动手,问题是时机和后果,他也担心蒋介石下手快,怕一不小心把自己搭进去。 可东北军的士兵天天喊要打日本,舆论也一边倒,他再不表态,就晚了。 12月,张学良和杨虎城一拍即合,把蒋介石扣在西安,全国哗然,南京那边乱成一锅粥。 李克农这时又站出来,作为中共代表,参与调解。 张学良原本想让蒋抗日就好,但蒋就是不松口,还是那句老话“先安内”。 李克农劝他别走极端,一定要谈,不要打。 毛泽东也电报支持谈判解决,别把好局势弄砸了。 最后谈成了,蒋介石答应停止剿共,转头抗日,张学良却没换来自由。 他陪蒋回南京,被软禁了五十多年,这事他晚年提过一次,说如果当年早点听李克农的话,也许结果不一样。 张学良这个人,性子直,心里有数,他想抗日,也想保东北军的地盘,更想保自己一份地位。 李克农不跟他绕,说话直接,做事有分寸,两人本来是对头,最后能坐下来谈,靠的是局势紧张,也靠的是人心变化。 东北军要打鬼子,红军要喘口气,天下人也看不得内战继续。 说到底,那一年的春天,他们坐下来谈,是不得已,也是历史的安排。 这场谈判虽然秘密,却为西安事变埋下了种子,也给后来的国共合作拉开了帷幕。 李克农一个人,几句话,把张学良的态度拽了回来。 这不是靠吹,而是靠说到点子上,他没搞什么文艺辞藻,也不讲大道理,就一句句实话,一条条条件,硬是把一个犹豫的东北少帅拽到抗日阵营里。
1936年3月,洛川的一个小屋里,张学良看着坐在对面的李克农,话说得不客气:“你
潮咖聚星光
2025-04-22 14:41:1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