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志愿军战士在撤退时,猛然发现眼前这狭隘的小山谷里,竟突然出现成千上万头美军,甚至连坦克都一眼望不到头。
朝鲜半岛的冬天,从不手软。
1950年10月,志愿军夜渡鸭绿江,第38军112师打头阵。
部队刚进朝鲜,地形不熟、补给断线、制空权全,三天三夜的急行军,鞋底冻得跟铁一样,连夜啃雪顶肚。
有人穿着单衣走进零下三十度的山谷,脚板一夜肿得脱不了鞋。
打仗是人顶人,不是铁拼铁,敌人有坦克、飞机、无线电,志愿军有炸药包、人肉雷、滚石陷阱。
松骨峰就是第一场硬仗,112师正面阻击美军第1骑兵师。
美军机械化部队一路轰进来,M26潘兴坦克冲在前头,车体一响,地皮都在颤。
志愿军战士窝在雪窝子里,连个像样的反坦克炮都没有,指挥部下令死守,打光子弹也不能退。
没有反坦克武器?自己上!
杨育才带小队穿插到侧翼,山沟里躲了一夜,等坦克压过来,从雪地里翻身起爆。
一人抱炸药包猛冲,滚到履带下点爆,炸药不够,抓起冰土块砸进发动机舱。
有人用刺刀捅进履带缝,卡住转轴,有人钻到车底拉响雷管,人没了,坦克也歇菜了。
一晚上,炸废美军20多辆坦克,人是没了大半,但阵地守住了。
敌人急了,开始侧翼包抄,天还没亮,112师就掉进了美军预设圈套。
地形复杂,山谷窄得两辆坦克都不能并排开。
美军这一回没用硬推,改成火力引诱,打算把志愿军引到开阔地一网打尽。
38军没上套,几个排分散藏在山头,等坦克队进入峡谷底部,突然放滚石。
大石块砸下来,几辆坦克当场报废。
接着爆破组从山腰滑下,扔炸药,点火烧汽油,一辆坦克连人带炮在山谷里爆成了火球,火烧了三天三夜。
横城反击战,才是玩得最狠的那一仗。
1951年2月,第64军在高地设伏,美军骑兵第1师加韩军两个团硬闯山道。
志愿军事先挖好雷坑、布好地雷线,天黑那晚,美军装甲车正过桥,先头车一下被炸翻,后头跟着的车队慌了神,刹不住撞成一堆。
敌人以为炸完了,结果滚石从山顶下来了,一排坦克全卡在峡谷里。
64军趁夜发动攻击,拼刺刀、爆破组贴脸丢雷,韩军两团直接打崩溃了。
事后统计,这一战硬生生灭了韩军两个整编团,美军后来写报告,说“敌人战术极其灵活,无法预测方向”。
长津湖就更狠了,第9兵团在零下40度冰雪中埋伏,几万人冻伤。
陆战1师行进路线被切成三段,志愿军从两侧雪山夹击。
有人脚冻僵了还拿绷带缠住,趴在雪窝子里不动,敌人以为是尸体,过去一摸,雷就炸了。
敌人能打出重围,不是因为打得好,是空投火力太猛。
空军往山上狂轰滥炸,补给靠空投,强行突围。
志愿军手里的弹药打到只剩几颗子弹,能顶住全靠雪地隐蔽和体力硬撑。
还有一仗最容易被忽略,某部在南朝鲜山区堵截美军,十几个人守一个山口三天三夜,全是铁锹挖的壕沟、泥土压的雷。
美军开上来,坦克履带陷进事先掘好的土坑,被点燃后炸得四分五裂。
没爆破器材?用冻土豆,硬塞进排气管。
听起来像笑话,真这么干过,炸了一辆M4雪曼。
志愿军不怕坦克,不是没怕过,而是怕了也只能硬上,战术从实战里磨出来,谁打得多,谁命大,谁就总结得出来。
军事教科书里叫“地形杀”,实际上全靠人脑和命拼,前面部队炸不完,后面部队就冲不上去。
没人退,没人喊疼,叫一声“给我雷管”就冲出去了。
战争中,没有“如果”,志愿军打机械化部队,没等过装备升级,没赌过运气。
等不到坦克,干脆拿刺刀拼铁皮,空军不在,夜里行军,白天猫着,不出声,不冒烟,天黑开打,天亮埋人。
人比装备先上,命比战术先掉。
朝鲜山地多、峡谷深,正适合运动战,志愿军利用地形“零敲牛皮糖”,小部队包抄、夜袭、偷袭,不给美军发挥机械化优势的机会。
战争后期,美军干脆缩进据点,不敢出山。
有人说这是战术智慧,真到了山沟里,看着炸药包点火前那几秒,没有哪个不怕死。
怕也得冲,后面没路,前面是国门。
历史书上只写战果,不写冻疮;只写阵地丢没丢,不写爆破组的尸体被冰封成雕像。
电影里能拍出一两分钟,人间地狱里,这种仗得打三昼夜。
没有补给线,没有空军,没有重炮,就一条命拴在腰带上,能跑多远是多远,能拼几个算几个。
那一年,志愿军打的是坦克、飞机、榴弹炮;扛的是冻伤、饥饿和黑夜。
人不是钢铁,但人能咬着牙顶住钢铁。
参考资料:
《抗美援朝战争,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15-23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