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志愿军排长郭忠田私自放走了美军50多辆坦克,却带领全排以0.215的战损率,创造了我军至今无人能超越的奇迹。 郭忠田生于1926年,吉林省怀德县人,少小离家,参加革命,曾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中浴血奋战,踏上抗美援朝的征程时,他已是一名意志坚定、身经百战的老兵。 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打响,郭忠田所在的337团2排接到了守住龙源里的命令,这是一个事关战局走向的重要任务,容不得半点闪失,面对重重压力,郭忠田没有退缩,誓言要带领战士们完成使命,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 不眠不休、日夜兼程,志愿军战士们终于在11月29日凌晨抵达葛岘岭,尽管大家都已疲惫不堪,郭忠田仍不敢有丝毫懈怠,他当机立断,快速勘察地形,当即决定放弃易遭敌人火力打击的葛岘岭制高点,转而带队在附近一处山包隐蔽。 就是在这个不起眼的小山包上,郭忠田布下了一张神奇的“天罗地网”,他指挥战士们挥锹砌石,在最有利的位置修筑工事,伪装阵地,一切就绪,静候敌人自投罗网,与此同时,葛岘岭制高点上,一个诱饵阵地悄然而立,静候着成为美军炮火的陪葬品。 天光乍破,美军先遣部队浩浩荡荡开了过来,望着渐行渐近的敌人,志愿军战士们紧张得手心冒汗,生怕打草惊蛇,然而,郭忠田镇定如山,眼光如电,他明白,战机稍纵即逝,必须慎之又慎,审时度势,他屏气凝神,等待最佳时机,直到美军运兵车满载而归,才一声令下,“打!” 顷刻间,枪炮齐鸣,惨叫四起,公路上横七竖八躺下一片敌军尸体,志愿军伏击战的大幕,就此拉开,接下来,郭忠田更展现出其非凡的军事才能,他严令手下按兵不动,直到装备精良的美军主力部队经过,才下令突然开火,孤注一掷的勇气,与见机行事的灵活结合在一起,成为了志愿军战士们的制胜法宝。 战斗愈演愈烈,郭忠田的机智大无畏激励了每一个战士,面对美军飞机、坦克、大炮,他们毫不退缩,因为他们手中有一样法宝,那就是形影不离的铁锹,就是这把不起眼的小工具,成为了郭忠田和他的战友们抵御强敌的护身符,铁锹挖出的掩体,为他们提供了藏身之所;铁锹修筑的工事,让他们在枪林弹雨中屹立不倒,正如郭忠田所言,铁锹虽小,但作用极大,关键时刻,它就是士兵们的救命稻草。 葛岘岭的炮声已然平息,但那段惊心动魄的往事,至今仍在无数人心中激荡,英雄郭忠田和他的战友们,以血肉之躯向世界证明,志愿军战士有着怎样一种视死如归的献身精神和不畏强敌的必胜信念。 当志愿军战士们在葛岘岭浴血奋战时,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正在创造一个奇迹,这个奇迹的诞生,绝非偶然,它是无数个郭忠田式的英雄人物,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 战斗进行到下午,形势急转直下,美军约200人直扑郭忠田阵地,妄图以人海战术速战速决,此时,志愿军战士们已是强弩之末,弹药也所剩无几,换做常人,恐怕早已丧失斗志,然而,郭忠田没有丝毫退缩,他斗志昂扬,言辞铿锵:“同志们,我们绝不能让敌人得逞!哪怕只剩一颗子弹,也要让它钉进敌人的心窝!” 在郭忠田的鼓舞下,志愿军战士们重振旗鼓,30多号人发起最后的冲锋,步枪、机枪、手榴弹一起上,硝烟弥漫中,到处都是敌人的尸体和哀嚎,志愿军战士们仿佛化身为不死的战神,誓要将入侵者赶尽杀绝。 当硝烟散尽,人们才得以目睹这场殊死搏斗的惨烈,阵地上,215具美军尸体横陈遍野,鲜血染红了葛岘岭,然而,更令人惊讶的还在后头,志愿军阵地上,竟无一人倒下!唯一的“伤员”,是几个因为长时间激战而耳鸣的战士,否则,这场以31人对阵数倍于己的敌人的战役,志愿军几乎可以说是毫发无损! 消息传到志愿军高层,无不令人动容,这个由郭忠田带领的排,被誉为“英雄排”,郭忠田本人也被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的崇高荣誉。 志愿军战士们的英勇善战,绝非偶然,它来自于中国军人特有的革命传统和爱国情怀,当时,新中国才成立一年,百废待兴,能在这样的条件下,与世界头号强国打到平分秋色,甚至多次打出以少胜多的战例,靠的是什么?是组织纪律性,是政治觉悟,是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献身精神,是不畏强敌、敢打必胜的必胜信念,这些品质,在郭忠田和他的战友们身上,得到了完美的诠释。 70多年过去了,当年的志愿军战士们,如今大多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但是,他们的功绩,已经永远地铭刻在了祖国和人民的心中,抗美援朝战争,虽然结束于1953年,但它绝不仅仅是一段历史,它是新中国在列强环伺中,不屈不挠、浴血重生的生动缩影。
1950年,志愿军排长郭忠田私自放走了美军50多辆坦克,却带领全排以0.215的
鉴史忆往呀
2025-04-22 11:53:42
0
阅读: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