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钱学森通过多方渠道,从美国获取了一些关于激光陀螺的相关资料,并转交给国防科技大学,当时,这项技术鲜为人知,敢于尝试的人更是寥寥,这时,一位在校任教的老师决定迎难而上,展开研究。 在那个炮火隆隆的年代,两个超级大国争相比拼,不仅是军事实力,更是科技水平,导弹成了最能撑面子的玩意儿,谁的导弹飞得又快又准,谁就能在谈判桌上更有底气,但要让导弹听话,光长得帅还不行,还得有一双“火眼金睛”没错,说的就是那个叫“激光陀螺”的家伙。 这玩意儿可了不得,就像是导弹的“千里眼”,能帮导弹找准北,不偏不倚直奔目标而去,可惜,这个宝贝当时被欧美牢牢攥在手里,说什么也不给我们,中国在这方面就跟个“瞎子”似的,啥也没有。 就在大伙儿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位老爷子悄悄地塞给国防科大两张小纸条,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激光陀螺的原理,这位老爷子不是别人,正是我们的“导弹之父”钱学森。 国防科大的大佬们一看,这可是个硬骨头啊!这玩意儿从理论到实践,从无到有,得从头开始摸索,谁敢接这个烫手山芋? 在这时,有位叫高伯龙的老师站了出来,一脸胸有成竹,别看他是教书的,但论起物理、数学的功底,在清华就没人能比得过他,更难得的是,这位高老师一点儿架子都没有,整天穿着大背心、拖鞋就在实验室里钻研,大家都亲切地叫他“背心院士”。 高伯龙带着一帮儿年轻人,开始了攻克“激光陀螺”这个大项目,可别小瞧这个项目,这可是动真格的,手头紧得很,经费捉襟见肘不说,连个像样的实验室都没有,没办法,大伙儿一合计,眼珠一转,把学校食堂给盯上了。 说干就干!实验室就这么从食堂里“抠”出来了,大家伙儿挤在这个食堂改装的实验室里,跟高伯龙一起琢磨那两张小纸条,夏天热得跟蒸笼似的,高老师穿着大背心干到大汗淋漓,也不喊一声苦。 就这样,高伯龙和他的团队撸起袖子加油干,一点点地把激光陀螺给“摸”了出来,这一干就是二十多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理论到实践,一步一个脚印,把中国激光陀螺的底子给打下了。 别看外国佬嘴上不说,心里其实早就服了,人家花了几十年才搞出来的技术,咱们二十多年就追上了,这得是啥脑子啊? 就在高伯龙和他的团队埋头苦干的时候,外面的世界也没闲着,冷战的阴云渐渐散去,和平的曙光冉冉升起,但和平,并不意味着科技的脚步可以停下,相反,在这个新的时代,科技创新更加重要,而激光陀螺,也即将迎来它崭新的使命。 转眼到了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高伯龙和他的团队也迎来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他们的“四频差动”激光陀螺,通过了国家鉴定!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掌握这项尖端技术的国家! 这个消息就像一颗重磅炸弹,在国内外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人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在那个食堂改装的实验室里,在那位穿着大背心的老师带领下,一群年轻人默默无闻干了二十多年,就是为了这一天! 高伯龙成了新闻人物,经常上电视、登报纸,但大家心里明镜似的,没有高老师那股子“犟劲儿”,没有他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的精神,哪能有今天的成就? 更让人佩服的是,高伯龙老师从来不满足于现状,在他看来,科研成果只有转化为实际应用,才能真正发挥价值,于是,他又带领团队开启了新的“长征”将激光陀螺应用到各种武器装备中去。 什么导弹啊、卫星啊、潜艇啊,都成了高伯龙的“试验田”,别看他年纪大了,思路可一点都不落伍,什么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案,他全都尝试,生怕落下一个字。 就拿导弹来说吧,高老师琢磨来琢磨去,终于研制出了一种新型的激光陀螺,不仅性能更加稳定,而且抗干扰能力更强,有了这个“火眼金睛”,我们的导弹就像长了眼睛一样,再也不会“瞎飞”了。 渐渐地,“高伯龙”这个名字,成了国防科技领域的一面旗帜,但他老人家依旧那么谦逊,依旧穿着他那件标志性的大背心,依旧一心扑在科研上,直到去世的前一刻,他还在关心激光陀螺的最新进展。
1971年,钱学森通过多方渠道,从美国获取了一些关于激光陀螺的相关资料,并转交给
麻麻赖赖
2025-04-22 14:34:3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