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农民冒死救下毛主席,毛主席留字条:“等革命成功了,你就拿着这张字条来

星辰点点照亮路 2025-04-22 19:52:08

1929年,农民冒死救下毛主席,毛主席留字条:“等革命成功了,你就拿着这张字条来找我!”但建国之后老农不仅没有赴约,甚至毛主席主动邀请他到北京见面,他也多次避而不见 1929年秋天,一个普通的福建农民陈添裕面对即将到来的敌人,毅然决然地背起病重的毛泽东,冒死护送他离开险地。 历史的长河中,这样的场景似乎常有,但陈添裕的选择,让后人至今感叹不已:建国后,他拒绝了毛泽东一次次的邀请,甚至坚辞表彰。这位普通农民,为什么这么做? 1927年,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部登上井冈山,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两年后的1929年,毛泽东来到了闽西永定县,继续开拓革命事业。 几经长途跋涉,加之当地潮湿瘴气,毛泽东染上了疟疾,高烧反复,情况愈加危急。 组织上深知他的病情和身份重要性,为了掩人耳目,便安排他化名“杨子任”,转移到偏僻的牛牯扑村,寄居在一位农民家中养病。 当时的牛牯扑村地处偏僻,交通闭塞,村民们淳朴好客,这才让毛泽东得到相对安全的安置。 而他的这位房东,就是陈添裕——一个二十岁出头的赤卫队员、贫困的农家青年。 家境虽贫困,但陈添裕心系革命,他虽不知这位“杨先生”究竟是谁,但对其精心照顾,连家中舍不得吃的鸡蛋和好食物都端给毛泽东,竭尽所能熬药做饭。 毛泽东虽然虚弱,但被这样的纯朴善良深深感动。 就在病情渐有好转时,噩耗传来:毛泽东的行踪被当地土豪张克识告密,敌人派出600多人的队伍包围了牛牯扑村。 村民们无不惶恐,陈添裕却在此时毅然站出来,担下这份重责——他决意护送毛泽东转移。面对敌人步步逼近,时间分秒必争,陈添裕的内心没有丝毫动摇。 他招呼几位赤卫队员,护送毛泽东和其妻子贺子珍,趁着山林掩护紧急撤离。 山路崎岖,毛泽东病情反复,不时步履蹒跚,陈添裕看在眼里,二话不说便蹲下让毛泽东爬到他背上。 一路上,草鞋踩烂了,荆棘划破了腿,鲜血渗出脚底,但他毫不在意,反穿草鞋在地上留下假足迹,混淆敌人方向。即便筋疲力尽,他也只想着要尽快将这位同志护送至安全地带。 最终,他们穿越山林,逃进了一处山洞。躲藏中,敌人兵分多路搜索而来,陈添裕心急如焚,透过草丛望去,却见山洞门口缠绕着一片蜘蛛网,未被破坏的蛛丝网住了敌人目光,敌人退去。 陈添裕轻声一笑,毛泽东也会心地轻叹一声。这份机智和坚毅,成了两人脱险的关键。此时,粟裕率领的红军部队赶到,击退了敌人,毛泽东这才彻底脱离险境。 临别时,毛泽东深感陈添裕的救命之恩,取出一张纸,写下字条交给他:“等革命成功了,你就拿着这张字条来找我!” 而陈添裕只是质朴地一笑,将字条郑重收起,心中却未曾萌生自我邀功的念头。他并未将此事视为邀功的资本,只认为自己不过做了一个普通人该做的事情。 岁月流转,革命风云变幻,1949年新中国成立,毛泽东成为国家的领袖,而陈添裕依旧是那个田地里劳作的农民。 毛泽东一直惦记着他,不止一次邀请他赴京相见。然而,陈添裕多次以家中有事婉拒。在他看来,自己只是做了一个普通农民该做的事,没什么值得特别表彰。 1953年国庆前夕,毛主席亲自拟了邀请函,再次邀请陈添裕赴京参加国庆观礼。彼时,陈添裕的妻子即将临产,他便让堂弟陈奎裕代自己前往。 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一眼看出陈奎裕并非当年救命恩人,却仍紧握他的手,动情地说: “在牛牯扑治病的经历是刻骨铭心的,我一直惦记着你们,没有忘记,共和国也没有忘记你们!” 陈添裕始终未曾赴约,他将毛泽东的恩情铭记心中,但并不曾将这段历史当作邀功之资。此后数年,他依然耕种土地,继续平凡的生活。 即便政府为他发放了免费乘车证,他也始终将其锁在柜中从未启用。 他教导子孙后代要牢记革命先烈,珍惜今日的幸福生活,而这一段跨越阶层、跨越生死的革命情谊,也在后人心中代代流传。

0 阅读:113

猜你喜欢

星辰点点照亮路

星辰点点照亮路

星辰点点照亮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