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16岁的八路军小战士宋双来紧握着一封重要的军情信件,但就在途中,他突然听到了远处的马蹄声,几乎是本能地,他一转身,迅速闪进了道旁高高的高粱地。密密麻麻的高粱叶子挡住了他的身影,心跳也在瞬间加速。但他很快意识到,日伪军的骑兵已经发现了他,正悄悄逼近。
宋双来出生在河北的一个普通家庭,小时候家境贫寒,父母务农为生。抗日战争的烽火蔓延到他的家乡,亲眼目睹日军的暴行,少年宋双来义愤填膺。
14岁那年,他毅然加入了八路军,成为了一名小战士。作为新兵,他不怕苦不怕累,时常被派遣去执行危险的送信任务。
在那个物资匮乏、通讯不便的年代,传递信件是战场上至关重要的一环。每一名送信的战士都知道,他们手中的信件可能决定着几百人的生死。而对于年仅16岁的宋双来,这种使命感更是沉重。
当他那天出发时,天气并不算好,阴沉沉的天空压得人透不过气。他一路小心谨慎,心里想着尽快赶到部队。然而,正当他快到目的地时,突如其来的马蹄声让他感到不妙。
那是日伪军的骑兵,他们擅长在华北的平原上追击八路军的信使。宋双来立刻意识到危险临近,没等多想,他迅速躲进高粱地,企图利用这里的地形掩护自己。
日伪军的骑兵队并没有放松警惕,他们已经远远看到了宋双来的动向。虽说只是一个年轻的送信小战士,但在敌人眼中,这样的信使可能携带重要的军事情报,抓住他便是重大的胜利。骑兵迅速包围高粱地,企图从四面合围将宋双来抓住。
宋双来并没有惊慌失措。年纪虽轻,但多次的战场经历已经让他学会如何保持冷静。面对危急时刻,宋双来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没有继续躲藏,而是迅速离开了原地,悄悄绕到附近的一片坟地。
坟地杂草丛生,地形复杂,骑兵行动不便。凭借着地利,宋双来选择在坟地后方潜伏,等待最佳时机反击。
敌人渐渐逼近,他听到了他们低声的交谈和脚步声越来越近。宋双来屏住呼吸,准备战斗。当敌人正要靠近时,他突然从坟堆后现身,开枪击倒了几名日伪军。
混乱中,剩下的敌兵吓得不敢贸然前进,慌忙撤退。宋双来趁此机会迅速冲出了包围圈,成功返回了八路军队伍。
他不仅成功送达了重要的军情信件,还凭借一己之力在险境中反击敌军。战友们对他的勇敢赞叹不已,部队首长也对他屡次立功表示肯定。
这次战斗虽然只是一场小规模的冲突,却足以展示出一个少年战士的胆识和智慧。
在后来的战斗中,宋双来屡立战功,渐渐从一名普通的八路军小战士成长为部队中的核心人物。他参与了无数次战役,每一次战斗都像是他人生中的一次新的锤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