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大汉奸黄标被判死刑,上刑场枪毙时,黄标却悲痛不甘:他每个月给新四军送去20万银元,养活了一整个师,最终却被当成汉奸枪毙,他不甘心啊! 当时的监刑官听到这话瞬间面色铁青,而围观的人群中更是响起了稀稀落落的抽气声,而黄标的这个案件也成为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最具争议的历史悬案之一。 黄标原名黄宝林,1895年出生于江苏盐城的一个贫苦渔家。 少年时的他因为斗殴伤人被迫逃亡到了上海,还加入到了青帮的“大”字辈。 当时黄标凭借着心狠手辣和江湖义气,很快就成为上海滩青帮的实权人物。 抗战爆发后,黄标回到了苏北老家,表面上是接受了汪伪政权任命的合作橄榄枝,但暗地里他却是和新四军建立了秘密联系。 要知道,黄标当时掌控的盐场可是苏北的重要财源。 对此,他每个月都按时按量通过地下的交通线向新四军输送二十万银元,而且他还利用伪职的身份为根据地采购药品、武器。 与此同时,在反扫荡期间,黄标还率领着自己的伪军“护送”新四军的伤员部队转移,途中与日军遭遇时竟然还故意暴露自己为目标,以伪军的伤亡为代价换取新四军主力部队的安全。 这些秘密行动让黄标在新四军的内部获得了特殊身份,张爱萍也曾经亲笔签署了委任状,任命黄标 为“盐阜抗日自卫军司令”。 然而,这份特殊的使命也为黄标日后的悲剧埋下伏笔...... 抗战胜利后,黄标也面临着人生重大抉择。 原本他是想功成身退的,但奈何因为他和国民党军统特务的旧怨被列入通缉名单。 为了谋得生路,黄标只能再次接受反动派国民党的任命,出任“海防纵队司令”。 这一选择直接让黄标陷入了政治的旋涡,成为了国共两党都想要以除后患的危险人物。 就这样,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黄标只能隐姓埋名的逃到上海,但最终因为参与了黄金走私而被逮捕。 在审讯过程中,黄标昔日和反动派国民党合作的“证据”也都被查了个底朝天,尽管他反复强调自己的抗日功绩,却再也拿不出任何有效证据。 因为当年黄标和新四军合作的秘密协议早已销毁,而大多知情的领导人大部分都已经调离了原职不知所踪。 要知道,黄标可是身处在“镇压反革命”的政治氛围下,这样的辩解显得格外的苍白无力。 于是在1951年,黄标被苏州市人民法院以“汉奸罪”判处了死刑,并且是立即执行。 可以说,黄标的该冤案的平反之路是漫长且曲折的,在1983年,黄标的后代开始四处奔走申诉。 直到1995年在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之际,江苏省党史办组织专题调查组,终于为黄标作出“抗日有功,应予平反”的结论。 2001年,江苏省档案馆公布了一批新四军档案中,出现了有关黄标的珍贵资料。 其中包括1943年新四军军部嘉奖黄标的密电,以及时任盐阜地委书记的亲笔证词:“黄标同志虽然身兼伪职,实为我军重要情报员,其贡献远超一般地下工作者。” 2002年,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正式撤销1951年对黄标的刑事判决,为黄标恢复了名誉。 后来,平反后的黄标墓前每逢清明都会出现许多匿名摆放的鲜花。 一位不愿具名的新四军老战士在回忆录中写道:“我们这些幸存者永远记得,在苏北的盐碱滩上,曾经有一个背着汉奸骂名的男人,用生命为我们铺就了胜利之路。” 站在21世纪的今天回忆往昔岁月,黄标的案件折射出历史转折时期的复杂人性。 他既是游走于黑白两道的江湖枭雄,也是忍辱负重的抗日英雄。 当历史的尘埃落定,那些被误解的忠诚、被遗忘的牺牲,终将在时间的长河中找到应有的位置。
1943年,新四军活捉了国民党副总司令韩德勤,陈毅愁眉不展,想装作不认识放他走,
【7评论】【2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