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1月22日,黄百韬在碾庄突围,腿部中弹后,含泪对二十五军副军长杨廷宴说:“我已不行了。我只怨自己,为什么在新安镇等四十四军两天之久,又为什么不架设浮桥······李弥兵团要来救我们,那当初为什么要从曹八集撤走······一切都晚了。你不要管我了,你年纪还轻,希望你能突围出去······”说罢嚎啕大哭。 1948年11月22号那天,黄百韬在碾庄想逃跑,结果腿被打中了,那是他的最后关头。 时间回到1948年11月,那时候冬天刚开始,华东野战军,大家都叫它华野,跟国民党第七兵团的头儿黄百韬带着的部队干了一仗。这场仗啊,是淮海战役里的一部分,也是中国打解放战争时很重要的一场。粟裕指挥着华野的第四、六、九、十三纵队,他们从四面八方往碾庄圩猛攻,就想着快点儿、一下子就把敌人打败。可是,一开始的进攻并不像大家想的那么顺利。因为小看了敌人,准备也不够充分,再加上敌人防御工事坚固,还有空军帮忙,华野部队损失惨重。看到形势不妙,华野司令部马上改变战术,决定晚上打仗,一点点地占领地方,慢慢把敌人的防线挤小。经过好几天的恶战,华野部队一点点控制了碾庄圩的外围,把黄百韬的军队逼到了一个很小的范围。 这时候,徐东那边也在拼命阻挡敌人的援军,宋时轮带着三个纵队,成功地把国民党的增援部队挡在了外面。到了11月16日,中共中央军委成立了淮海战役总前委,里面有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这些领导,这样战略指挥就更有力了。11月22号下午,华野的猛烈攻击把黄百韬的军队逼得走投无路。黄百韬带着剩下的第六十四军和第二十五军的士兵,只好撤退到大院上村,继续拼死抵抗。可这时候,解放军已经把他们团团围住,国民党军几乎没地方可跑了。 眼看没希望了,黄百韬决定让大家分开突围。他自己带着队伍想冲出去,但哪儿都是解放军。战斗中,黄百韬腿部挨了一枪,倒在了地上。二十五军的副军长杨廷宴赶紧跑过来。 黄百韬眼里含着泪对杨廷宴说:“我不行了。我后悔啊,为啥在新安镇等了四十四军两天,为啥没搭个浮桥过河……李弥的兵团本来要来救我们,可我们为啥要从曹八集撤走……现在说啥都晚了。你别管我了,你还年轻,想办法冲出去吧……”说完,黄百韬大哭起来。杨廷宴瞧着面前这位老上司,心里五味杂陈。他明白,黄百韬是因为觉得自己没带好队伍,心里头特别过意不去。黄百韬流的那些眼泪,不光是因为自己走到了这一步,更多的是对整个兵团打了败仗,感到没办法接受和后悔。 到后来,黄百韬干脆就选择了自我了断。杨廷宴看他没了气息,又补了几枪,算是确定他走了。这事儿,在淮海战役里头,算是最让人心里难受的场景之一了。黄百韬一走,国民党第七兵团就算是完了,华东野战军也就这么拿下了碾庄圩战役的胜利。黄百韬的最后关头,不光是他一个人的悲惨结局,也像是国民党军队在解放战争里慢慢不行的一个例子。他心里头的懊恼和后悔,说明了那时候国民党领导层决定事情不靠谱,指挥打仗也乱糟糟。另一边,华东野战军打赢了,这就看出共产党军队不光有聪明的打法,还特别能打硬仗。 历史就像是往前跑的大车,每个重要时候做的选择,都能左右以后的路。黄百韬的那些遗憾和后悔,就是在告诉我们:打仗的时候,随便哪个决定都可能让好多人的命不一样。而这些人的命啊,加在一起,就变成了历史的大浪。
1943年,新四军活捉了国民党副总司令韩德勤,陈毅愁眉不展,想装作不认识放他走,
【7评论】【3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