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都说机器人没有感情,不如真人。这是必然的,毕竟它是机器而非人类,难以拥有人类的真实情感,不过它的一切都是能够设定的。 咱先不说别的,就说这机器人能端茶倒水、陪唠嗑,还能定制皮肤外观,连生理和心理需求都能满足,这听起来是不是挺美的?但问题来了,你真愿意跟这么个铁疙瘩过一辈子吗? 现在的人形机器人,就拿特斯拉的Optimus来说,能跳舞、能调酒、能照顾孩子,甚至还能帮你遛狗。国内的优必选WalkerS都已经进比亚迪工厂实训了,效率比人工高一倍。 这些家伙没情绪、不抱怨,你让它往东它绝不往西,跟真人比起来,简直就是“完美伴侣”。 就像有些网友说的,“机器人老婆”能24小时待命,还不会出轨,多省心啊。 但这里面有个悖论:机器人的优势恰恰也是它的致命伤。它所有的“体贴”都是程序设定好的。比如你生病了,它会给你端药,但这是因为代码里写着“检测到用户体温异常时,执行关怀流程”。 它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心疼,只是按照指令行事。 美国有调查显示,近一半的男性愿意和机器人发生关系,女性也有33%。日本甚至推出了AI约会应用,机器人伴侣能模拟人类的喜怒哀乐。 但这背后隐藏着巨大的伦理风险。光明网就警告过,长期依赖机器人会让人失去处理真实人际关系的能力。 就像有些独居老人,把机器人当成倾诉对象,结果连基本的社交能力都退化了。 它的“存在”依赖于代码、传感器和电力,一旦断电或者程序出错,立马就变成一堆废铁。机器人的“生命”脆弱得就像朝露和闪电,转瞬即逝。 但反对的声音也不少。有人说机器人能解决单身问题,降低犯罪率,甚至能照顾老人。比如新加坡的养老院已经开始用机器人陪伴老人,效果还不错。 不过,这里面有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当人类把情感需求寄托在机器上时,是不是在逃避真实的人际关系? 就像有些网友调侃的,“找个机器人当伴侣,还不如养条狗,至少狗是真的会摇尾巴”。 从技术角度看,机器人的“学习能力”也有局限。北京大学研发的情感机器人“天轶”,虽然能识别用户的情绪,但它的反应都是基于预设的模型。 就像你跟它说“我很难过”,它可能会说“别难过,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但这只是数据库里的标准答案,没有真正的共情。机器人没有自我意识,只是在执行指令。 再说说法律和伦理。现在全世界都没出台明确的机器人伴侣法规。知乎上有讨论说,要是机器人“出轨”或者伤害用户,责任该算谁的?开发者?用户?还是机器人本身? 最后回到用户的问题:这样的机器人值得拥有吗?你愿意跟它过一辈子吗?其实,这就像问你愿不愿意住在一个全是镜子的房间里,表面上看起来完美无缺,但镜子里的“自己”终究是虚幻的。 机器人伴侣或许能带来一时的便利和快乐,但它永远替代不了真实的情感交流。 不过,科技的发展是挡不住的。特斯拉的Optimus已经量产,成本比汽车还低,说不定过几年满大街都是机器人伴侣。 到时候,你是选择跟真人吵吵闹闹过一生,还是跟机器人相敬如“冰”过一辈子?这事儿,还真得好好琢磨琢磨。 新京报——《专家观点|当机器人“拥有感情”,背后有何伦理风险?》
许多人都说机器人没有感情,不如真人。这是必然的,毕竟它是机器而非人类,难以拥有人
鹏天云光
2025-04-23 15:09:23
0
阅读: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