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授衔仪式结束后,曾泽生流着泪说道:“感谢彭老总,是他让我赢得了中将的军衔,让我们50军在兄弟面前抬起头来!” 这不是一句简单的客套话,而是出自肺腑的真情流露。 曾泽生,这位从云南山村中走出来的将军,一生几经波折、命运跌宕。 若不是亲身经历,谁又能想到,这位如今赫赫有名的中将,竟曾是国民党的高级将领? 而他手下的50军,在解放战争前夕的起义行动中一度饱受质疑。 曾泽生出生于云南一个贫苦家庭,自小家境贫寒,父母勉强糊口,无力供他读书。 但他聪明勤奋,自幼便立志要“跳出泥坑”,改变命运。 他曾对同村伙伴说:“人要活得有点出息,我要读书、要当兵,要干出个样来!”凭着顽强的毅力和过人的记忆力,他一路读进了云南讲武堂,并顺利考入军官学校。 彼时军阀混战、战乱频仍,他走入了滇军,从一个基层军官做起,一路披荆斩棘,屡立战功,终在国民党军队中爬升至军长之位。 他身经百战,治军严明,深受部属敬重。 可是身在国民党军中多年,曾泽生也逐渐看清了其中的腐败和黑暗。 他曾在日记中写道:“上面吃空饷、下面刮地皮,百姓怨声载道,军心涣散,非败不可。” 在抗战期间,他也曾数度和八路军接触,对共产党“官兵一致、纪律严明”的作风印象深刻。 解放战争爆发后,曾泽生所在的60军被调往东北作战。 随着形势恶化,他开始犹豫、思索:继续在这条日渐崩坏的道路上走下去?还是冒着性命危险,带部队投向人民的怀抱? 1949年,他做出了人生中最艰难、也是最关键的决定——率部起义,投向共产党。 他带着整个60军脱离国民党,向解放军表示归顺,然后被改编为50军。 当时不少战士是被动接受这个转变,甚至怀疑这位“前国军军长”的政治立场是否真诚。 曾泽生自己也非常清楚:虽然共产党没有对他明言怀疑,但身为原国民党高官,他若不能立下实绩,恐怕永远都难以得到真正的信任。 他心里明白,要证明自己的忠诚,光靠一纸投诚命令远远不够,他要用战场上的鲜血和胜利来洗刷一切质疑。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抗美援朝的号角吹响,曾泽生第一时间向志愿军总部请缨,要求率50军出征。 他明白,这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一场可以彻底改变命运的试炼。 但现实远比理想残酷。50军原是国民党系统的部队,许多官兵思想不稳,训练不足,怕吃苦怕牺牲。 刚入朝作战时,连基本的命令都执行不畅,一些战士甚至夜间悄悄逃离前线。 曾泽生几乎气得吐血,他痛心疾首地说:“这是打仗,不是儿戏!不让你们看看真正的血,就不知道军人的担当是什么!” 他几天几夜睡不着觉,在指挥部来回踱步,心急如焚。 为了振奋军心,他多次亲自登上前线,与战士同吃同住,冒着敌军的炮火鼓舞士气。 他甚至一次次走进战壕中,用亲情、道理和严厉的军纪对士兵进行“再教育”。 终于,在1951年汉江防御战中,50军迎来了真正的考验。 敌军飞机、火炮连日轰炸,汉江防线风雨飘摇,局势危在旦夕。 曾泽生亲率部队坚守阵地,不顾安危,穿梭于火线之间。 他高喊:“宁可全军覆没,也不准后撤一步!”部队被他的精神打动,士气大振,硬是在敌军几十轮猛攻中稳住了阵脚,创造了奇迹般的防守战绩。 彭德怀元帅得知此战经过后,深感震动,他感慨地说:“曾泽生,我看走眼了!你是咱们自己人,是条汉子!” 也正是这一仗,让曾泽生赢得了彭德怀的尊重,赢得了党和军队的彻底信任。 信息来源:百度百科——曾泽生
1955年,授衔仪式结束后,曾泽生流着泪说道:“感谢彭老总,是他让我赢得了中将的
戴梦维微微
2025-04-23 16:40:01
0
阅读: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