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就算再穷,也不会向利比亚出售核武器!”1970年,得知卡扎菲派代表到中国购买核武器,毛主席愤怒不已,不仅痛斥卡扎菲狂妄,甚至还让其派出的代表吃了个闭门羹。那么毛主席为何会对利比亚做出如此态度?而卡扎菲购买核武器又意欲何为呢? 1970年的开罗,埃及总统纳赛尔与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正围绕一个极为敏感的话题展开讨论。当时,纳赛尔正耐心地向卡扎菲解释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在军事力量上的悬殊差距。然而,年轻气盛的卡扎菲却不以为然地打断道:"没什么值得害怕的,以色列只有300万人,而我们有1亿人口,我们应该立即发动全面战争,消灭以色列。" 纳赛尔只能无奈地向这位热血沸腾的"革命战友"解释,如此冒险之举是不可能实现的。一方面,无论是苏联还是美国都不会允许可能引发核战争的局面出现;另一方面,以色列若在常规战争中处于劣势,极有可能会毫不犹豫地向阿拉伯人投掷原子弹。当卡扎菲追问阿拉伯世界是否拥有核武器时,纳赛尔只能无奈地承认:"没有。" 就是这一简单的对话,在卡扎菲心中埋下了获取核武器的种子。在他看来,核武器不仅是弥补阿拉伯国家军事劣势的关键,更是实现他政治野心的重要工具。 时间拨回到前一年。1969年9月1日,还只是个名不见经传的通讯军官的卡扎菲,成功发动政变推翻了伊德里斯王朝,建立了阿拉伯利比亚共和国。这位年仅28岁的军官很快就因其特立独行的言行举止,在阿拉伯世界获得了"疯子上校"的称号。在一次阿拉伯国家联盟会议上,他曾公开指责约旦国王侯赛因是"疯子",称其"要杀死自己的人民",建议"应该把他带到精神病院"。这番言论引发了与会各国领导人的激烈争吵,也凸显了卡扎菲冲动且不计后果的性格特点。 就是这样一位领导人,在1970年3月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派遣革命指挥委员会副主席贾卢德少校秘密访问埃及,向纳赛尔请教一个不可思议的问题:利比亚能否帮埃及买一颗核弹?面对纳赛尔的震惊,贾卢德解释说:"卡扎菲主席知道美国和苏联是不会卖的,但同样拥有核武器的中国可能会卖。"当纳赛尔告诉他核武器从来不会进行买卖交易时,贾卢德却天真地回应:"我们不要大的原子弹,我们只要一颗战术原子弹就行..." 贾卢德带着卡扎菲的核武器请求几经周折终于抵达了中国。怀揣着获取"一颗战术原子弹"的希望,他被安排与中国总理周恩来见面。然而,这位中国领导人的回答彻底浇灭了利比亚核野心的火苗。周恩来耐心而坚定地向贾卢德解释,中国研制和试验核武器是为了打破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这些武器绝不是用来出售的。面对这一明确回绝,贾卢德只能空手而归,卡扎菲的第一次核梦就此破灭。 中国的这一立场反映了其一贯的核不扩散原则。即使在当时中国经济并不发达的情况下,也坚持核武器应当作为国家战略防御工具,而非交易商品。这与卡扎菲寻求核武器的动机形成了鲜明对比。 对卡扎菲而言,1970年9月28日纳赛尔的突然离世成为了一个重要转折点。失去了"革命导师"关怀的他心烦意乱,逐渐萌生了继承纳赛尔遗志的想法。他幻想建立一个以埃及和利比亚为核心,包括其他阿拉伯国家的统一政治实体。在卡扎菲的设想中,这个横跨亚非大陆的战略国家将肩负着统一整个阿拉伯世界和"把以色列赶进地中海"的历史使命。核武器正是实现这一雄心的重要工具。 在纳赛尔的继任者萨达特面前,卡扎菲反复兜售他的"利埃合并方案",并强调这是经过纳赛尔生前首肯的。然而萨达特从不正面反对,只是以拖延战术应付:"亲爱的卡扎菲兄弟,合并当然好,但总得有一些准备吧...我们不能操之过急,应该先成立一些合并机构,研究未来新国家的国体问题。"随着进程缓慢,卡扎菲的不满与日俱增。 被核梦想拒绝后,卡扎菲转而尝试其他极端行动。1973年初,一架利比亚客机被以军击落,机上108人罹难。愤怒的卡扎菲请求萨达特允许利比亚战机经埃及领空去轰炸以色列,但被拒绝。不久后,得知欧美犹太富翁租用"伊丽莎白二世"号邮轮前往以色列助兴,卡扎菲又召见一艘埃及潜艇艇长,要求他用鱼雷击沉这艘客轮。艇长表面答应,夜晚却上浮向埃及方面报告。萨达特得知后立即命令潜艇返回,认为"卡扎菲想陷害我们"。 最终,卡扎菲的挫折感导致他在1973年6月提出辞职,并飞往开罗。利比亚革命委员会随后组织了第一次"向开罗进军"运动,4万利比亚人冲开边境哨卡,要求萨达特同意两国立即合并。后来,当埃及与以色列实现单独和平后,卡扎菲更是大骂萨达特是叛徒,并在1977年7月发起第二次"向开罗进军"。这些人在边界被埃及士兵驱散,引发了两国四天的军事冲突。同年12月5日,曾经的盟友正式断交,成为了不共戴天的仇敌。
“中国这次是真的赚翻了!”我们不费一兵一卒,就夺回了这片被占领了50年之久的土地
【2评论】【1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