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一个叫张克明的人来到四川通江,和一个村姑结婚。村姑发现这个丈夫不对劲,向解放军反映情况后,发现此人竟是国军中将王凌云。 而揭开这场伪装的,正是他新婚不久的村姑妻子...... 王凌云的故事,要从1949年的那场大溃败说起。这位出身河南伊阳的国军将领,曾经历任反动派国民党的要职。 1948年南阳解放时,王凌云乔装潜逃,历经武汉、长沙、重庆等地,最终在1950年初辗转进入四 川通江县。 此时的他,早已褪去将军制服,化名"张克明",伪装成走乡串户的货郎,挑着装有针头线脑的竹篓,在大巴山深处寻找栖身之所。 初到通江,王凌云表现得极为谨慎,他租住在村西头一间破旧的土坯房里,每日天不亮就出门,走村串户叫卖,天黑才回来。 后来村民们发现,这个外乡人从不与人深聊,问起家乡总是含糊其辞,只说“老家遭了灾,一路逃难过来”。 更奇怪的是,王凌云虽然穿着粗布衣裳,但总能掏出干净的白手帕擦汗,举手投足间透着股子“不像庄稼把式”的讲究。 直到1950年5月,在媒婆的撮合下,王凌云娶了邻村姑娘李桂芳。 22岁的桂芳是个朴实的山村女子,父亲早逝和母亲相依为命,婚礼那天,她隔着红盖头,听见新郎用低哑的声音念着誓词,那声音里似乎藏着许多心事。 婚后最初的日子,王凌云表现得颇为体贴:他会帮桂芳劈柴、担水,偶尔还能说出几句文绉绉的 话,让没读过书的桂芳觉得“男人有见识”。 然而,随着相处日久了李桂芳渐渐察觉出不对劲。 有次她收拾屋子,在木箱底层发现一张泛黄的照片,上面是个穿着军装的中年男子,和丈夫有几分相似,却戴着亮晶晶的将官领章。 更让她不安的是,每当有解放军工作队进村,丈夫总会找借口躲到后山,一等就是大半天。 为此,女人的直觉告诉李桂芳这个自称"张克明"的男人,必定藏着天大的秘密。 1950年,正值西南地区剿匪肃特关键时期。通江县作为川陕革命老区,解放军工作队正挨村挨户开展“清匪反霸”宣传。 李桂芳记住了工作队队长的话:“发现可疑人员,一定要及时报告。”就这样,看着丈夫日益紧张的神态她终于下定决心,趁王凌云上山采药时,偷偷来到乡政府。 “同志,我男人不对劲。”她攥着被角,声音发颤,“他从不提老家,睡觉带枪,还藏着反动派国军的照片......” 接待李桂芳的解放军干事闻言立刻警觉,一面安抚桂芳,一面迅速向上级汇报。 此时,西南军区早已将王凌云列为重点追逃对象,根据其逃亡路线分析,正部署在川陕交界处设卡排查。 而李桂芳提供的线索,如同一把关键钥匙,打开了追踪的突破口。 直到1950年9月的一个雨夜,王凌云终于露出马脚。当晚,解放军工作队突然进村召开大会,要求全体村民参加。 此时李桂芳注意到,丈夫借口“腿疼”留在家里,眼神却闪过一丝慌乱。她跟着人群出门后,故意在村口逗留,只见一个黑影从后窗跃出,背着个包裹往后山跑去。 好在正在附近埋伏的侦察员立即展开追击,在后山窑洞附近,侦察员发现了正在焚烧文件的王凌云,当场将他控制。 在审讯室里,王凌云终于承认了自己的身份。这个曾经指挥数万大军的中将,此刻像个泄了气的皮 球,瘫坐在椅子上喃喃自语:“没想到,最后是栽在一个村姑手里。” 1951年2月,王凌云被移送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改造。在那里,他接受了长达15年的思想教育,最终于1968年获特赦,后担任河南省政协委员。 而李桂芳的选择,在当时曾经引发热议。 有人说她“大义灭亲”,有人担心她“今后咋做人”。面对议论,这个朴实的女子只是说:“他要是个本分的庄稼汉,我跟他过一辈子;可他要是害过老百姓的坏人,我不能跟着瞒。” 这句简单的话,道尽了新中国农民的是非观,在大是大非面前,亲情要让位于正义。 毕竟正义或许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而人民的眼睛,永远是最明亮的灯塔。
1950年,一个叫张克明的人来到四川通江,和一个村姑结婚。村姑发现这个丈夫不对劲
清风徐来舞
2025-04-24 10:38:49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