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正月初六早上,张恨水在包油条的报纸上看到一则消息,顿时脸色苍白,手微微的颤抖着。次日,当家人为张恨水穿鞋时,他突发脑溢血而去世…… 1967年正月初六,一个寒冷的北京清晨,张恨水像往常一样吃着油条,却在包油条的旧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消息。瞬间,他脸色苍白,手微微颤抖。究竟是什么让他如此失态?次日,他突发脑溢血去世,留下了未解之谜。这位民国文坛巨匠的最后时刻,藏着怎样的秘密?让我们走进他的故事,探寻真相。 张恨水,原名张心远,1895年出生在安徽潜山一个书香门第。家里条件一般,父亲是个教书先生,藏书不少。小时候,他就爱捧着《三国演义》读得入迷,10岁能背唐诗,13岁开始写点诗文,16岁试着给报刊投稿。 1911年,他第一篇小说登了出来,署名“恨水”,灵感来自李煜的词,带着点少年感慨。18岁那年,母亲给他定了门亲事,对方叫徐大毛。他不太乐意,婚前想先看看人,结果媒人指错了,婚礼那天发现新娘跟他想的不一样,挺失望。不过碍于面子,他没退婚,还给徐大毛改了个文雅点的名字叫徐文淑。 婚后没多久,张恨水就北上北京闯荡。那时候他租了个小四合院,生活简单,靠写稿子谋生。1924年,他在《世界晚报》连载《春明外史》,写北京城的各种人和事,文笔活泼,读者特别喜欢,慢慢有了名气。 1929年,他在上海跟胡秋霞结了婚,婚礼没什么排场。后来把徐文淑也接到了北京,家里的事她默默担着。他呢,就一门心思扑在写作上。1930年,《啼笑因缘》出版,大街小巷的书摊前都排起了队买书,他算是彻底火了,成了文坛顶尖人物。 张恨水一辈子写了100多部作品,总字数超过3000万,最有名的就是《金粉世家》和《啼笑因缘》。这两本书到现在还有人读,影响特别大。他的小说接地气,写的是普通人的喜怒哀乐,特别能打动人。他不光写爱情,还写社会百态,笔下的人物活灵活现。那个年代,能靠写小说养家糊口还出名的人不多,他算一个。读者喜欢他,文坛也敬他,地位挺高。 1967年正月初六,张恨水72岁了。那天早上,北京冷得要命,他坐在家里吃早饭,桌上放着豆腐脑和油条。油条是用旧报纸包的,他随手打开一看,脸色就变了,手也抖了起来。报纸上写着老舍去年八月在太平湖自尽的消息。 老舍跟他认识30多年,是老朋友,俩人一块儿聊过文学,喝过酒。如今老舍没了,他心里肯定不好受。家人看他不对劲,问他咋了,他指着报纸说老舍走了,眼里都有泪。第二天早上,他一夜没睡,想写信安慰老舍家人,手抖得写不下去。中午儿子给他穿鞋时,他突然头晕,倒下去就没醒过来,医生说是脑溢血,没救回来。 张恨水走的那天,外面下着雪,北京的胡同静悄悄的。他的死让文坛少了个大人物,读者也觉得可惜。他这一生,从安徽小城走到北京文坛,靠一支笔写出了自己的天地。他的小说不光是故事,更是那个时代老百姓生活的缩影。他跟老舍的友谊,也让人感慨,两个文学大咖,就这么一前一后走了。 张恨水的人生和作品,至今让人回味。他在报纸上看到老舍去世的消息,情绪激动到离世,你觉得这背后还有啥故事吗?你读过他的书没有?最喜欢哪本?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想法,一起纪念这位文学大牛。
1967年正月初六早上,张恨水在包油条的报纸上看到一则消息,顿时脸色苍白,手微微
琼瑶舞月裳
2025-04-24 11:27:51
0
阅读: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