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实行的屯田养兵,实现了军民生产大团结   明朝在我国历史上是一大转折点,也是

墟史往事 2025-04-24 14:38:11

明初实行的屯田养兵,实现了军民生产大团结   明朝在我国历史上是一大转折点,也是自明朝开始,我国历史逐渐从扩张走向了内敛。虽然明太祖朱元璋在历史中的皇帝地位并不高,但其能力以及为人处事都不容质疑。毕竟到元朝末期时,已经是一个极其杂乱的时期。而朱元璋从一介平民坐到了皇帝的位置,其能力可想而知。   正是因为朱元璋是在乱世中成长的,因此它更能够体恤民情。在位期间也制定了不少利国利民的政策,更是将民生百姓之事放在首位。   同时,为了避免与其他国家发生冲突,在军事方面极为重视。因此朱元璋在位期间,其军事维持的十分完善。   但由于在明朝建立初期,并没有完整的军事体系,但朱元璋又深知要想不被别国侵犯,就必须要强大自己。因此在明朝建立之初便制定了一个军事政策,这一政策不仅在当时有着重大作用,更是被后人称赞至今。他所制定的政策便是屯田养兵之策。   对于刚刚建立的明朝来说,所要涉及到了政治体系并非只有军事,而是各方面都处于百废待兴。   再加上国库处于空缺状态,不仅无法供给正常的军事支出,就连朝廷官员的俸禄都很难保证。   在这种情况下,朝廷上下官员都有很大的意见。当时的时任太史令的刘伯温给朱元璋进谏,以军为法以此来确立明朝的军事制度。   朱元璋对刘伯温的想法极为赞同,于是开始实行了在既保存原有的军事基础,又不扩大开支的方式以求卫国。而这也正是屯兵养田的来由。   但事实上,屯兵养田这一政策第一个使用的并非是明朝,而是在三国时期时,曹操和诸葛亮都曾用过屯兵养田之策。使用这一政策不仅能够缓解经济压力,更能够用最合理的方式来管理军队,同时若是爆发战争,也能够减轻百姓的负担。   屯兵养田说白了也就是为所的屯田之策。明军每天都要接受各种的训练,之后会被分派到各个区域的良田中劳作。而这些良田之后所得,便由士兵们分发解决。也就是说屯兵养田是一个自给自足的政策。   朱元璋在位期间实现了大一统,因此明朝的疆域十分辽阔。为了保证国家的稳定,百姓不受战乱之苦。朱元璋在边境地区设防了大量精锐军队,以此来抵御外敌。这也就明确表示进入明朝的军队,不仅要有保家卫国的职责,同时还要下田耕种。   为了保证士兵更好的实施屯兵养田的政策,朱元璋在明朝的律条中明确的规定了,军队中三成的兵马用来保家卫国,其余七成都有耕种的义务。而守卫防线边境的士兵,两成镇守边关,其余八成农耕。   除了在人数上的规定之外,在明朝的律条中还另外规定了按人口的产量制定。每个明军一年至少要产出十八石粮食,其中十二石作为士兵个人的口粮,其余多处的六石都必须上缴明朝政府。   这也能够看出屯兵养田的确是一个十分聪颖的政策。这一政策不仅明确了人数和生产的数量,同时还让士兵得到了最基本的自给自足。虽然这一政策的实施为明朝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由于明朝的士兵多达一百万之多,再加上一旦服兵役,其家属也需要算到朝廷中,不能够仅仅只给士兵个人的俸禄。   而明朝的粮食产量最高只能够达到五百石,因此根本无法保障所有士兵及家属的口粮。而此时的朱元璋便有想出了其他办法。为了弥补粮食的不足,朝廷将盐票放置边境,凡是有进出口的商人想要得到盐票,就需要粮食来换取。这一方法实施之后,在极大程度上弥补了粮食供应不足的问题。   虽然说屯兵养田之策为明朝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到了后期便开始显露弊端。由于屯兵养田是为了满足军队的需求,而明军所使用的土地又归属朝廷所有,因此产出的粮食又要上缴朝廷,但也正是这种方式的军事满足。   导致士兵的负担越来越重,不仅要承受着每日辛苦的训练,同时还要给朝廷缴纳赋税。换句话言,也就是强迫士兵进行耕种,之后上缴朝廷来满足国库所需。如此一来,大大降低了士兵的作战能力。   虽说屯田养兵之策,减轻了百姓的负担,朱元璋一心为民的思想,导致了军队的军心不齐。而这种情况的发生也是明朝无法避免的,这一弊端的显现造成了难以解决的后果,因此屯兵养田最后消亡也是必然的结果。

0 阅读:18
墟史往事

墟史往事

人间只道黄金贵,不问天公买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