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个半布尔什维克”其中的“半个”指的是徐以新。 1929年夏,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十天大会”上,发生了一场激烈的思想碰撞与投票表决。28人坚定地投票赞成党支部局的意见,而徐以新却摇摆不定,先是赞成党支部局的意见,可没过多久又不赞成了。这种摇摆不定的立场使他在众多立场鲜明的人当中显得格格不入,也成为了他被归为“半个布尔什维克”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年龄和身份来看,徐以新当时年仅二十出头,相较于其他28位已经成熟且是正式共产党员的同志,他仅仅是一名共青团员。年轻的他在思想、政治素养和党性修养等方面,与那些久经考验的共产党员存在差距。年龄的差距带来了思想和处事方式的不同,他在面对复杂的政治局势和激烈的思想争论时,难以像其他同志那般坚定地站稳脚跟。 更为关键的是徐以新缺乏足够的革命实践经验和理论深度。布尔什维克主义要求革命者有着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并且能够将理论运用到实际的革命斗争之中。而其他28人在这方面经过长期的磨砺和积累,已经能够在各种场合中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和坚定性。徐以新由于涉事未深,无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还是在实际的革命工作锻炼方面,都还有很多需要成长的空间。这种差距使得他在“十天大会”上,未能与那28位同志保持相同的政治决断力。 然而,我们今天回顾这一历史事件时,也不能简单地以“半个布尔什维克”这一带有调侃和争议的称呼来对徐以新一概而论。徐以新在后来也在革命的浪潮中不断成长,他历经无数的考验,逐渐成长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在艰苦的革命斗争岁月里,他凭借自己的努力,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这一特殊的经历也提醒着我们,在革命的道路上,任何人都会经历成长的过程,而从坚定与摇摆到最终的坚定,是许多人走向成熟的重要轨迹。“28个半布尔什维克”这一称谓虽然带有特殊的历史印记,但它也成为了我们研究那个特殊历史时期人物成长、思想斗争以及革命发展历程的一个重要窗口。
斯大林到底有多可怕,胡志明因为一件事才明白,他当初为何执意要大清洗了。1924
【5评论】【3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