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62年,15岁的朱见深正在洗澡时,从小照顾他的乳娘进来加水。朱见深见状,握住了她的手。
1464年2月23日,朱见深继位为帝,李贤也随之升任少保、华盖殿大学士,负责讲诵经筵事务。朱见深对李贤非常倚重,而李贤也始终忠诚于皇帝,言辞直率,毫无保留地为朱见深献策。他曾警告朱见深“天时未和,由阴气太盛”,并劝他避免过度宠信权臣与亲近的侍从。朱见深听从了李贤的劝告,并严格遵守李贤的建议,保持了不偏不倚、超脱的品质。李贤的直言不讳使得朱见深不容易被任何官员集团所左右,从而展现了其高瞻远瞩的政治眼光。 成化二年,38岁的万贵妃生下了皇长子,并因此获得了贵妃的封号。然而,不幸的是,这个皇子不久后便夭折,万贵妃再也未能怀孕。从此,她开始采取手段打击其他怀孕的嫔妃,甚至通过各种手段迫使她们堕胎,几乎使得成化帝的血脉绝后。尽管如此,朱见深对她的宠信依然未曾减弱。 1467年1月19日,59岁的李贤去世,消息传来,朱见深震惊不已,深感痛惜。他为李贤辍朝一日,并按照惯例赐予祭葬。不到一年,另一位大学士陈文也去世,随后的次年,增补的大学士刘定之亦去世。随着李贤等杰出大学士的相继离世,朝廷再也没有了像李贤一样能对朱见深产生约束力的臣子。 渐渐地,万贵妃成为了朱见深的主要影响力,随之而来的是一批声名狼藉的宦官如万安、刘吉、汪直、梁芳等人,进入了权力中心。这些宦官常以修建寺庙的名义,利用民财谋取私利,一部分贡献给万贵妃,另一部分则自己私吞。
这是发生在1462年的一个夏日傍晚。宫中的天气闷热,即便到了傍晚时分,空气中依然弥漫着令人烦躁的湿气。十五岁的太子朱见深正在沐浴,房内升腾的水汽模糊了烛光。就在这时,从小照顾他的乳娘万贞儿听到他唤她进来添水。 当万贞儿撩开帘子的瞬间,她看到的已不再是那个需要她搀扶的稚童,而是一个身形已经长成的少年。那一刻,万贞儿似乎才惊觉时光飞逝,连忙转过身去。然而就在她准备退出时,朱见深却握住了她的手。这一个不经意的动作,成为了两人关系转折的开端。 往事如潮水般涌来。十三年前,年仅两岁的朱见深被立为太子时,整个大明朝廷都笼罩在一片阴云之下。1449年,蒙古瓦剌的太师也先带领军队入侵大明,局势变得极为严峻。在太监王振的怂恿下,朱祁镇决定亲自出征。然而,兵败土木堡,朱祁镇被瓦剌军俘虏,重演了南宋靖康之耻的悲剧。随后,瓦剌军继续南侵,逼近北京,形势危急。 为了保住大明江山,朱祁镇的母亲孙太后挺身而出,宣布尊朱祁镇为太上皇,任命朱祁钰为新帝,并立朱见深为太子。尽管朱祁镇被囚禁在漠北,皇帝的权力依旧掌握在他手中,朱祁钰不过是一个过渡的皇帝。就这样,朱见深第一次登上了太子宝座。 对于年幼的朱见深来说,这段时期是他人生中最为动荡的岁月。虽然他依然保持着太子的名号,但在景帝统治期间,这个身份带给他的更多是危险而非尊荣。在这样的环境下,万贞儿的存在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位比他大十七岁的乳娘,是他在深宫中为数不多可以信赖的人。 当朱见深登基为帝后,万贞儿的地位也随之水涨船高。在这个年轻皇帝的心中,她早已不仅仅是昔日的乳娘。朱见深对她的宠爱,很快就传遍了整个后宫。即便两人之间存在着十七岁的年龄差距,也丝毫不影响皇帝对她的偏爱。
从处理外忧内患的能力来看,朱见深展现出了远超父亲朱祁镇的治国才干,甚至可以说有些类似于朱棣当年“靖难”的决策风格。 在军事方面,朱见深也展现出了卓越的才能。他曾在成化年间策划了著名的“成化犁庭”,差点将女真彻底消灭,让清朝的崛起几乎变成了泡影。在解决西南地区的叛乱后,朱见深将目光投向了北方的蒙古瓦剌。他以“以夷制夷”的策略打败了瓦剌的骑兵,成功将其驱逐,并且让河套地区重新回到了大明的控制下。 1466年,爱新觉罗董山带领的女真部落入侵了三道关,并连续占领了辽东的多个城市,造成了大规模的杀戮,边民死伤过万。朱见深迅速下令“捣其朝穴,绝其种类”,并派靖虏将军赵辅率军五万分三路攻打女真,同时联合朝鲜进行侧应。经过一番激烈战斗,女真几乎被全歼,董山被俘后试图逃跑,最终被杀。这场胜利被称为成化犁庭,几乎将建州女真灭族,令其在100多年里都未能恢复元气,直到努尔哈赤崛起才得以喘息。 朱见深也非常明白君臣之道。在面对于谦的儿子因父亲的事情受到牵连时,朱见深并没有责难他,而是任命他担任重要职务,帮助皇帝处理政务。朱见深的这种做法让众多大臣感到他并非昏庸的君主,而是一个赏罚分明、不计前嫌的明君。 他的叔父曾废除他作为皇太子的身份,将本应属于他的皇位霸占了很长时间。按理说,朱见深应当愤怒并谴责叔父的行为。然而,他没有这样做,而是恢复了叔父在位时的国号,并让史官如实记录下来。他甚至特意修改了叔父的陵寝,这样的做法令朝中的百官都为之折服。通过这种宽容和睿智的举措,朱见深赢得了众臣的尊敬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