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8年,88岁的乾隆宠幸了13岁的晋妃富察氏。侍寝当晚,乾隆看着年轻貌美的富察氏,不禁感叹道:“真像啊。”
乾隆首次南巡刚刚离开京城,便在涿州永定河畔停驻。当地河工呈上《永定河全图》,乾隆翻看之际,目光扫向对岸,见一名老农跪拜,随即命令御舟掉头前往田间。六旬老农张老汉颤巍巍地捧出半袋霉麦,诉说去秋河水漫堤,导致今春麦种霉坏大半。乾隆捻起几粒麦子细看,发现麦仁已长霉毛,随即转身询问直隶总督方观承去年当地田赋减免情况。 方观承迟疑未答,随侍的蓝翎侍卫和珅从袖中取出一折,称实免田赋三万七千六百两,但工部克扣了永定河疏浚款八千两。乾隆大怒,当场罢免三名河道官员,并将自己佩戴的翡翠扳指赐予老农。此事记载于《南巡盛典》,今日涿州永济桥头仍立有“问稼碑”,碑上阴刻乾隆御笔“念彼禾黍”四字。 乾隆幼年名弘历,自小便展现出与众不同的资质。容貌端正,举止沉稳,六岁开始读书,受业于庶吉士福敏,能够过目成诵。十一岁时,随父亲至圆明园镂月开云殿拜见祖父康熙皇帝,谈吐流畅,举止得体,加之相貌俊秀,深得康熙喜爱。康熙当即命令其祖母德妃将他带入宫中悉心抚养,并安排贝勒禧教授骑射。 在随康熙狩猎的一次经历中,弘历面对突袭而来的猛兽,未曾露出惶恐之色,迅速勒鞍避开,反应沉稳敏捷。康熙见状,对皇太妃感叹道:“此子命贵无比,日后福泽定超于我。”事实证明,弘历不仅在位时间长达六十年,超过康熙的六十一年统治期,寿命亦更胜一筹,确实是福运深厚之人。
乾隆六十三年的秋夜,年过八旬的乾隆帝在长春宫中看着眼前这位年仅十三岁的少女。灯火摇曳中,少女清丽的容颜让这位老皇帝陷入了沉思。"真像啊",这句轻声的感叹,道出了一位老人对逝去爱妻长达数十年的思念。这位少女就是晋妃富察氏,她与乾隆已故的发妻富察皇后有着几分相似。 时光倒转,回到乾隆与富察皇后的相识之时。富察皇后出身满洲正黄旗,父亲富察·傅临是一位颇有声望的大臣。她自幼端庄贤淑,精通诗书,在雍正年间被选入宫中,成为当时还是皇太子的乾隆的侧福晋。雍正九年,乾隆登基后,将她册封为皇后。这一册封,不仅是身份的提升,更是乾隆对这位结发妻子的珍视。 在宫廷生活中,富察皇后以贤德著称。她不仅孝顺雍正的遗孀,还善待后宫嫔妃,深得乾隆的信任与敬重。乾隆曾多次在诗文中表达对富察皇后的赞美与依恋。据史料记载,乾隆与富察皇后在宫中时常一同赏花品茗,探讨诗文,这样的雅致生活在当时的皇家夫妻中并不多见。 然而,天不假年。乾隆二十三年,富察皇后染病,卧床不起。在她病重期间,乾隆曾亲自为她熬药,并多次召来御医会诊。但终究未能挽回皇后的生命,富察皇后在这一年秋天离世,年仅三十九岁。这对乾隆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他在当年的秋天写下了大量怀念皇后的诗作。
二十五岁的乾隆即位后,注重国家治理,推行了一系列政策。他认为祖父康熙皇帝虽然提倡休养生息,但政策过于宽和,而父亲雍正整顿朝政时又过于严苛。因此,他在治理国家时采取了一种折中的方式,一方面实行减免赋税、宽赦部分罪犯,还为一些历史人物平反,承认雍正时期处理宗室的手段过于极端。另一方面,他也对朝廷内部的党派结盟进行打击,强化皇权,通过大兴文字狱等方式遏制言论,严格控制官员的行为。 1793年,英国使团马戛尔尼一行来到中国,带来了大英帝国国王的亲笔信以及一系列工业革命时代的先进产品,如蒸汽机、织布机、卡宾枪、火炮模型等。这次访问本应是一次重要的国际交流机会,但由于双方在外交礼仪上的分歧,使得谈判未能顺利进行。清朝礼部要求英国使团按照朝廷礼仪行三跪九叩之礼,而英国使团则拒绝,并提议清廷官员向英国君主行同样的礼节。 最终,乾隆做出让步,允许英国使团以单膝跪地的方式行礼,同时要求朝廷官员以同样方式向英国女王画像行礼,以此化解僵局。乾隆对英国使团带来的工业技术毫无兴趣,也未与英国展开进一步的交流,使得清朝错失了一次了解西方科技发展的机会。 南巡途中,乾隆来到苏州,看到当地百姓生活安定,商贸繁荣,感到十分满意。他认为自己的治理使得国家昌盛,百姓安居乐业。在街上巡视时,他注意到一名算命先生在街边摆摊。此人虽然环境简陋,但话语引起了乾隆的注意。乾隆坐下后,还未开口,算命先生便主动说道:“贵人远道而来,我已知晓来意,也知晓您的身份,不必多言。”此言让乾隆更加感兴趣,他继续听下去。 片刻后,算命先生缓缓说道:“高高在上,命不久矣,急流勇退,换得三载。”这句话信息量极大,乾隆听后心生疑虑。他随即命随从将算命先生拿下,然而对方似乎早有准备,在侍卫行动之前便已逃走,并留下字条:“此生只为皇帝一人算命。”回宫后,乾隆对此事反复思考,最终决定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三年后,他去世,正如算命先生所言,一切竟然如此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