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大门被外国列强以武力的方式打开之后,无数黎民百

风城春史呀 2025-04-25 11:53:43

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大门被外国列强以武力的方式打开之后,无数黎民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国家主权、领土被侵占,这段屈辱的历史一直被铭刻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   谈起这段过往,我们不得不提到的便是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王朝,它也曾有过兴旺繁荣的时刻,但最终因为统治者的愚昧无能与国家实力的悬殊,致使整个中华民族陷入到无边的苦难当中。   公元1616年,女真族伟大首领努尔哈赤带领女真建立起了后金政权,公元1636年,皇太极正式称帝,将国号改为清,公元1644年,多尔衮带领清军正式入关,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王朝由此开启了新的篇章。   清军入关后的时间里,为了扩大统治疆域,实现政权的统一,先后平定了大顺、大西、南明等地方统治政权,之后又顺利平定了三藩之乱,将台湾收归中央政府的版图之上,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因而在后面有了康熙、雍正、乾隆统治时期的盛世局面,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繁荣稳定,综合国力强盛,当时的清朝在中国历史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   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清朝繁荣的局面仅仅维持了几十年,便出现了巨大的变动。   1840年,外国列强发动鸦片战争,打了奉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清王朝一个措手不及,实力的悬殊让清政府很快败下阵来,后面因为清政府的愚昧导致日本趁机占领台湾。   然多事之秋,自是内忧外患不断,国外列强虎视眈眈,国内政治形势也开始动荡不安。1864年,由于新疆各地不满清政府的统治及所推行的政策,纷纷发动叛乱,新疆地区的局势越发混乱,随后阿古柏政权开始兴起,试图扩大统治范围的阿古柏带兵攻入新疆地区,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政权。   眼看国家面临分裂的危机,清政府绝不能坐以待毙。公元1857年,光绪皇帝下旨将左宗棠任命为钦差大臣,要求他立刻远赴新疆平定叛乱。   左宗棠带兵以“先北方,后南方,缓兵前进,急切作战”的策略很快给了阿古柏所率领的军队迎头一击,在稳步进军的过程中,左宗棠下了一道“不留生俘,降了也杀”的命令,尽管手段狠辣,却也因此确保了之后新疆三十年的安定,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国家政局的动荡、清政府的软弱让左宗棠不得不这么做。国家内忧外患接踵而至,对于左宗棠而言,清政府已经到了生死攸关的局面,新疆问题一旦不能完全遏制住,叛党余孽不除,势必会引起国家政局不稳。   以阿古柏为首的叛军已经严重威胁到了新疆地区的安全乃至整个清王朝的统治,宁可杀错,绝不放过,他必须将所有可能会影响到清朝统治的因素全部扼杀,才能保全国家的安危。   第二,是震慑外敌,扬清朝国威,维护国家统一的必然选择。左宗棠深知以阿古柏为首的叛军之所以如此肆无忌惮,是因为背后英、俄两国的支持,将俘虏全部斩杀,一是为了震慑列强,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二是为了提醒叛军,反叛清王朝只有死路一条。   第三,为保新疆地区的长久安定,防止叛党卷土重来,左宗棠宁愿自己背负铁血无情的骂名,也希望清除所有叛军,还新疆地区平静与安宁。   综合上述内容,我们可以知道,左宗棠之所以下令“不留生俘,降了也杀”,是因为从国家大局与新疆地区的长远发展考虑,希望彻底铲除叛军,震慑外敌,维护清政府的长久统治等多个方面的权衡。   我们常说,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即便牺牲自己的声誉,也要保全国家的安定,在我看来,左宗棠的做法是对的,当需要在个人想与国家之中作出选择时,国家应是高于一切的,因为有国才有家。   清王朝的历史如果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开始算起的话,共计存在了296年,如果从皇太极正式将国号改为清到最终清帝退位算的话,共计走过了276年的光景。尽管时间有些短暂,但在它起伏不定的历史轨迹中,因为拥有了如左宗棠一般的忠臣良将,而更加值得为后世所评说。  

0 阅读:13
风城春史呀

风城春史呀

于高山之巅,方见大河奔涌; 于群峰之上,更觉长风浩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