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49年,李世民躺在床上奄奄一息,看着25岁貌美如花的武则天,不放心地问道:“朕死了之后,你当如何?”聪明的她,只回了八个字,便保全了性命,最终成就了一番霸业。 公元637年,年仅14岁的武则天被选入唐太宗李世民的后宫。她生于武姓世家,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不仅精通诗词歌赋,还熟读史书典籍。 在宫中,这位容貌出众的少女被封为才人,品阶低微,只是众多宫女中的一员。虽然武则天以其聪颖的才智和过人的美貌引起了李世民的注意,但并未能得到特别的宠幸。 李世民是一位眼光独到的帝王,他看穿了武则天刻意讨好的举动,并未因其姿色而被迷惑。在漫长的宫廷生活中,武则天始终停留在才人的位置,既没有得到晋升,也未能获得皇帝的宠爱。 十二年过去,武则天依然未能为皇帝诞下一儿半女。这在当时的后宫环境下是一个极为尴尬的境地,因为生育皇嗣是后宫妃嫔最重要的职责之一。 尽管李世民后宫中也有其他未生育的妃嫔,但她们大多能继续享受宫廷生活,唯独武则天的处境愈发艰难。在宫廷的明争暗斗中,无子无宠的她逐渐被边缘化。 到了649年,李世民的身体每况愈下。此时的武则天虽然年轻貌美,却已经在宫中度过了整整十二个春秋。在这些年里,她亲眼目睹了无数宫廷斗争的血腥教训。 李世民对这个年轻的才人始终存有戒心。在临终前,他甚至暗示武则天离开皇宫,以免将来惹出祸端。面对帝王的试探,武则天当即表态愿意出家为尼。 在那个时代,一旦天子驾崩,不受宠的后宫妃嫔往往会遭遇不测。能够全身而退,远离是非,已是难得的结局。 武则天的承诺让李世民稍感宽慰。作为一代明君,他深知后宫之乱往往会影响国家政局的稳定。武则天主动请求出家,倒是省去了他的一番心思。 在唐朝,感业寺是一座特殊的寺院,专门接纳来自宫廷的嫔妃。这座寺院不仅地位超然,更是皇家与佛门联系的重要纽带。 按照唐朝的规定,宫廷女眷出家必须在感业寺完成剃度仪式。这个规矩既是对佛门清规的尊重,也是朝廷对这些曾经的后宫妃嫔的一种约束。 李世民驾崩后,武则天如约来到感业寺准备剃度。在唐朝,剃度仪式有着严格的程序,需要经过一系列庄重的仪式。 在正式剃发之前,寺院住持会按照惯例询问剃度者是否愿意剃发。这 当住持老尼手持剃刀,向武则天提出例行询问时,一段影响深远的对话发生了。面对"今为汝除去顶发许不"的问题,武则天并未像其他人那样简单应答。 她说出了"发落复生,首级不会"这八个字。这句话表面上是在回应剃发的问题,实则暗含深意。 为了增加重返宫廷的机会,武则天在感业寺期间创作了《如意娘》。这首诗文不仅展现了她的才情,更暗含了对昔日情缘的追忆。 寺院的生活看似平静,但武则天并未放弃对人生的追求。她一边遵守着佛门清规,一边密切关注着皇城的动向。 这段时期,她将主要精力放在了诗文创作上。通过文字,她既抒发了内心的情感,也为日后的转机做着准备。 住持老尼虽然被那八个字惊到,但她并未过多干预武则天的生活。作为一个出家人,她更看重的是清修之道。 就这样,武则天在感业寺度过了一段特殊的时光。 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她在剃度仪式上说出的那八个字。这句话既保全了性命,又为将来留下了余地,可谓是一语成就千秋智。 皇帝驾崩一周年时,李治按照惯例来到感业寺举行祭祀大典。这次祭祀成为了武则天命运转折的关键时刻。 在祭祀仪式上,李治与剃度后的武则天相遇。史书记载,两人相见时都流下了眼泪,这场相遇让武则天等待已久的机会终于到来。 重返宫廷后,武则天先是以才人的身份侍奉李治。凭借着过人的智慧和能力,她很快获得了李治的宠信。 从才人到昭仪,再到皇后,武则天的地位不断攀升。她在宫廷中展现出了非凡的政治才能,协助李治处理朝政。 在宫廷斗争中,武则天先后战胜了王皇后和萧淑妃这两个强大的对手。她采取的手段虽然严厉,但却显示出了高超的权术。 李治登基之初,朝中大权多掌握在以长孙无忌为首的老臣手中。这些人曾经辅佐过李世民,势力根深蒂固。 武则天深知要巩固权力,必须清除这些政治障碍。她逐步削弱这些老臣的影响力,最终将他们一一铲除。 到了唐高宗末年,李治的身体状况持续恶化。武则天开始以"垂帘听政"的形式参与国家大事。 她展现出了非凡的治国才能,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国家发展的政策。在她的治理下,唐朝延续了"贞观之治"的繁荣。 李治去世后,她的儿子李显即位。但实际权力仍牢牢掌握在武则天手中。 最终,武则天废除了李显,自己正式登基称帝。她改国号为周,建立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由女性建立的王朝。 在位期间,武则天大胆启用新人,推行科举制度。她打破了门阀世家的垄断,为寒门学子提供了晋升机会。 她注重农业发展,减轻百姓赋税,使得社会经济持续繁荣。在对外关系上,她也展现出了高超的外交手腕。
公元649年,李世民躺在床上奄奄一息,看着25岁貌美如花的武则天,不放心地问道:
寻墨阁本人
2025-04-25 16:34:01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