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周凯旋和张培薇两人在长安街上看中了一栋六层的小楼,这里原先是家儿童影

清风拂面剑如霜 2025-04-25 17:16:32

1992年,周凯旋和张培薇两人在长安街上看中了一栋六层的小楼,这里原先是家儿童影院,周凯旋她们觉得可以买下之后重新翻修后开店使用, 1992年春,周凯旋和张培薇在长安街上发现了一栋不起眼的六层小楼,原先是儿童影院,如今却破旧不堪。她们一眼看出这地方的潜力,打算买下来翻修开店。可谁能想到,这个决定竟会掀开一场商业传奇的序幕?一个小楼如何变成北京的地标?这背后的故事,比你想的还要精彩。 周凯旋1961年出生在香港,家里条件一般,父亲做点小买卖。她小时候跟外婆生活,练就了独立又倔强的性格。六岁进香港拔萃女书院,这学校名气大,教育也扎实。她成绩好,还爱玩曲棍球、游泳,演话剧也行。后来当上学生会会长,组织活动那叫一个麻利,同学们都服她。1979年中学毕业,她跑去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学经济学,视野一下打开了。大学毕业后,她去了伦敦,干了段贸易相关的活儿,攒了点经验。 在伦敦,她认识了张培薇,张是董建华的表妹,俩人一拍即合。她们兴趣相投,都想干点大事。1986年,周凯旋25岁,接到个大活儿,去西安谈兵马俑展览到伦敦的事。她准备得细,谈判顺得不行,两周就搞定。展览办得火爆,她赚了钱,也闯出了名声。这次成功让她信心爆棚,也拉近了她跟张培薇的合作。1989年,两人合伙开了维港公司,主攻内地和香港的贸易。香港那会儿地产热得发烫,水泥需求猛增,周凯旋抓住机会,从广西弄水泥卖到香港,赚得盆满钵满。这买卖让董建华刮目相看,他鼓励她去北京搞房地产,还说东方海外公司会撑腰。 1992年,周凯旋和张培薇来到北京,目标是找个好项目。那天在长安街溜达,她们看中了一栋六层小楼。这楼以前是儿童影院,后来没人气,外墙旧得掉皮。她们觉得位置好,人流量大,翻修一下开店肯定赚钱。于是找到管理办公室一问,才知道这楼不单卖,得连周边一万平方米的地一起开发。条件听着挺苛刻,但周凯旋觉得这是个大机会,果断决定整片拿下。几天后,她们跟东城区文化局长谈妥,签了协议,锁定了这块地。 可她俩没止步于此。周凯旋琢磨着,要干就干大的,把旁边的地也拿下,项目能扩到十万平方米,搞成北京的商业地标。张培薇也支持这个想法。于是她们马不停蹄地谈,找政府、拉资源,最后真把周边地皮弄到手,项目规模翻了十倍。这一步棋,直接为后来的东方广场打下了基础。从一个小楼到大项目,她们的眼光和魄力真不是盖的。 项目定了,董建华全力支持,还给起了个响亮的名字——东方广场。1993年,周凯旋在王府饭店跟李嘉诚见面。她带了一堆资料,讲得条条是道,五分钟就把李嘉诚说服了。她要2.5%的佣金,李嘉诚直接点头,还让她全权负责。这项目不简单,涉及1800多户居民和160多个单位的拆迁,还有麦当劳王府井店的搬迁问题,甚至施工中挖出古迹。周凯旋亲自跑现场,一个个谈,硬是把难题全摆平。1996年1月,耗资20亿美元的东方广场竣工,成了北京的地标,她也拿到了4亿港元的佣金。 这事儿干得漂亮,周凯旋的名声更响了。她跟李嘉诚的合作也越来越紧,从这项目开始,两人搭档了几十年。她证明了自己不是靠关系,而是真有本事。东方广场不只是个建筑,更是她商业智慧的象征。 东方广场之后,周凯旋没闲着,1996年她创立了Alexus公司,做电子报关服务,赚得飞快。2000年,她跟李嘉诚合伙搞了Tom公司,玩电子商务。这公司上市后市值飙升,她的股份让她身价冲到百亿港元,成了香港数得上的富女。2007年,她又看准了Facebook,劝李嘉诚投了6000万美元。Facebook上市后暴涨,李嘉诚赚了10多亿美元,她眼光毒辣得让人服气。 除了赚钱,周凯旋还热心慈善。1996年,她成立周凯旋基金会,捐了近千万人民币,建了130多所“明天小学”,帮贫困地区修学校、训老师。基金会还认养了两只大熊猫“明明”和“天天”,支持医疗项目。她不是光捐钱,还亲自去看,确保钱用在刀刃上。她的慈善不张扬,但实实在在。 周凯旋从普通家庭走到商界顶尖,全靠自己摸爬滚打。她跟李嘉诚的关系外界老爱猜,但她用成绩说话,没让人挑出毛病。从兵马俑展览到东方广场,再到互联网和慈善,她每步都走得稳。她和张培薇在1992年的决定,成了她人生的大转折,也改变了北京的商业格局。她不是神话,就是个有眼光、有胆量的普通人,硬是干出了不普通的事。 周凯旋和张培薇从长安街一个小楼起步,愣是搞出了东方广场这样的传奇。她们的故事证明,机会不看起点,看你敢不敢抓。你有没有那种一闪而过的灵感,最后真干成了啥大事?别憋着,来评论区聊聊你的经历吧!

0 阅读:5
清风拂面剑如霜

清风拂面剑如霜

清风拂面剑如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