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越战中何学高被两名越军死死抱住双拳难敌四手,千钧一发之际何学高拉响了

如梦菲记 2025-04-25 17:41:15

1979年,越战中何学高被两名越军死死抱住双拳难敌四手,千钧一发之际何学高拉响了手中的手榴弹,想要和敌人同归于尽,随着手榴弹的爆炸,两名越军被炸的粉身碎骨再无生机,而何学高奇迹的活了下来!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9年的云南边境,硝烟弥漫,空气中夹杂着泥土与火药的气息,湖南常德农村出身的何学高,个头不过一米五八,却怀揣着一颗炽热的报国心,这个23岁的年轻人,从小梦想成为保家卫国的军人,20岁时如愿参军,刻苦训练,练就了一身过硬本领。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爆发,他所在的部队被派往前线,迎来了人生中最严峻的考验,何学高或许未曾想到,在无名高地的生死关头,他将用一次惊心动魄的抉择,书写下属于自己的英雄篇章。   2月19日,无名高地成为战场的焦点,越军凭借有利地形和强大火力,牢牢占据高地,三天三夜的拉锯战让双方都筋疲力尽,我军久攻不下,部队士气受到考验,上级下达死命令:必须撕开防线,为后续主力开辟通道。   何学高作为五班战斗小组长,接到命令带领十余名战友迂回东侧,配合四班从东西两面夹击敌人,然而战场局势瞬息万变,四班因浓雾和复杂地形迷路,误入西侧战场,留下了东侧的空缺。   何学高当机立断,决定带领五班绕道东面,弥补计划漏洞,他的胶鞋踩在腐叶堆上,发出轻微的咯吱声,每个人都屏住呼吸,警惕地翻越两道山梁,终于抵达预定位置。   夜幕降临,战斗打响,何学高一声令下,手榴弹划破夜空,在越军阵地上炸开,爆炸的浓烟掩护下,战士们如猛虎下山,迅速冲入第一道战壕,干净利落地消灭了七八名守军。   首战告捷,士气大振,但更大的挑战接踵而至,第二道战壕火力凶猛,一挺重机枪喷吐着火舌,子弹如暴雨般扫来,压得战士们抬不起头,何学高匍匐在泥泞中,冷静观察敌情,决定用手榴弹摧毁机枪,他摸出腰间的手雷,准备起身投掷,却未料到危险已悄然逼近。   两名越军精壮汉子不知何时摸到他身后,猛地扑上来,一个锁住他的喉咙,另一个死死抱住他的腰,将他按倒在泥坑中,两人身高体壮,远超何学高,力量悬殊下,他几乎无法动弹,其中一名越军操着生硬的中文喊道:“当俘虏,活命!”   何学高咬紧牙关,拼尽全力反抗,膝盖猛撞敌人要害,试图挣脱,泥浆中,三人翻滚纠缠,军装被撕得稀烂,体力迅速耗尽,眼看就要被制服,何学高的手触到了胸前挂着的最后一颗手榴弹,他的眼神闪过一丝决然,脑海中只有一个念头:绝不能让敌人得逞。   “要死就死个痛快!”何学高用尽全身力气,牙齿咬开拉环,将手榴弹塞向两名越军中间,轰隆一声巨响,弹片与血雾冲天而起,爆炸的冲击波震得地面颤抖。   赶来的战友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两名越军胸口被炸得血肉模糊,已无生还可能,而何学高倒在血泊中,左臂自肘部以下被炸断,右腿鲜血汩汩,胸口却仍有微弱起伏。   战友们迅速将他抬往后方,卫生员用止血带勒住他大腿根,军医在野战医院展开抢救,医生后来分析,爆炸时两名越军的身体挡住了大部分弹片,加上何学高仰面倒地,才让他奇迹般保住性命。   这场生死一搏,不仅消灭了敌方两名机枪手,还打乱了越军防线,为我军突破高地创造了机会,何学高的行动直接促成了战斗的胜利,大部队顺利推进。   然而胜利的代价无比沉重,何学高左臂完全丧失,右腿因重伤落下终身残疾,23岁的他再也无法重返前线,三个月后,躺在病床上的他获悉自己被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报纸上称赞他为部队打开通道立下殊功。   他却只是盯着空荡荡的左袖管,泪水无声滑落,滴在打着石膏的右腿上,无法再端起枪的遗憾,像刀子一样刺痛他的心,伤愈后,何学高被安排到后勤部门管理仓库,即便只有一只右手,他整理弹药箱依然利落无比,丝毫不逊于他人。   1984年,他带着满身荣光转业回乡,县武装部敲锣打鼓迎接,乡亲们挤在村口称赞他为家族争光,只有他的母亲躲在灶房抹泪,担忧这个25岁的英雄未来生活艰难,战争的伤痕不仅留在何学高的身体上,也深深烙印在他和家人的心头。   尽管身体残疾,何学高从未自暴自弃,退役后,他积极适应新生活,乐观面对困难,用行动证明英雄不仅属于战场,那个在泥泞战壕中拉响手榴弹的瞬间,展现了他宁死不屈的信念,也成为他一生的缩写。   他的故事并非只关乎个人荣光,而是无数中国军人在危难时刻舍生忘死的缩影,何学高用鲜血和牺牲,换来了高地的突破,换来了边境的安宁,他的名字或许不够响亮,但那颗手榴弹的爆炸声,却在历史中回响,激励着后人铭记:英雄可以平凡,精神永不磨灭。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新浪网——《对越反击战,他引爆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越军被炸死他竟活着》

0 阅读:149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