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凌志军被查出肺癌晚期,恶性肿瘤已遍布全身,他选择放弃治疗,却在5年后奇迹般的痊愈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07年,44岁的凌志军站在北京一家医院的诊室里,手中紧握着一纸诊断书,上面写着“肺癌晚期,癌细胞已扩散至脑部”,医生冷峻的语气犹在耳边:“最多三个月。”作为人民日报高级编辑,凌志军的事业正如日中天,畅销书作家、高级记者的头衔让他备受尊敬。 然而这突如其来的噩耗,将他从人生巅峰拽入无尽深渊,面对死亡的宣判,他没有崩溃,而是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放弃传统治疗,凭借生活方式的改变与乐观心态,五年后,他奇迹般痊愈,书写了一段震撼人心的抗癌传奇。 凌志军的人生从未平坦,1963年,他出生于上海,在北京长大,家境优渥却因时代动荡未能完成学业,15岁,他成为电工;19岁,参军入伍;25岁,凭借自学与毅力成为新华社记者;30岁,考入中国社科院攻读硕士,他的每一步都充满挑战,却也彰显了不服输的韧劲。 2007年之前,他已是新闻界的翘楚,著作畅销,家庭美满,然而命运的转折来得猝不及防,那年2月,他突发头痛,检查结果如晴天霹雳:肺部肿瘤,脑部疑似恶性胶质瘤,多家医院的诊断如出一辙,专家们建议立即手术与化疗,否则生命将迅速走向终点。 绝望笼罩着凌志军与家人,他们辗转北京、上海,寻遍名医,却只换来冷漠的摇头与相似的判决:“晚期癌症,无药可医。”一位老教授甚至直言,让他准备后事。 起初,凌志军也曾被恐惧吞噬,但三十多年记者生涯磨砺出的敏锐与理性,让他开始质疑医生的“标准答案”,他查阅国内外医学资料,发现一个惊人事实:全球癌症死亡病例中,过度治疗导致的死亡占比不低,而美国癌症五年存活率高达81%,远超中国的30%。 更有一位病友的话点醒了他:“癌症患者,多半是被吓死或治死的,”这句话如火种,点燃了他内心的希望,凌志军决定不盲从,他通过妹妹联系到一位比利时癌症专家,远程会诊后确认脑部肿瘤可能与肺癌无关。 这让他萌生了新的想法:与其仓促接受高风险的手术与化疗,不如尝试另一种方式,他回忆起父亲因肝癌化疗而饱受折磨的最后时光,呕吐、脱发、精神萎靡的画面让他不寒而栗。 他还研究了许多抗癌案例,发现积极的心态与健康的生活方式往往比药物更关键,于是,他做出了大胆决定:只接受肺部肿瘤切除手术,拒绝化疗与抗癌药物,探索“三分治,七分养”的自我疗愈之路。 2008年,肺部手术顺利完成,凌志军开始彻底改变生活,他辞去工作,带着家人搬到北京北五环外的一个安静小区,远离都市的喧嚣,每天清晨,他迎着太阳慢跑或练习太极,步行五公里,呼吸新鲜空气,饮食上,他摒弃油腻荤腥,以新鲜蔬果与粗粮为主,彻底戒掉多年的烟瘾。 更为独特的是他的“快乐疗法”:他迷上了郭德纲的相声,闲暇时看小品,甚至跟着广场舞大妈扭秧歌,每当笑声响起,他仿佛感到病魔在退散,用他的话说:“阎王爷也喜欢笑脸,愁眉苦脸的谁要?” 家人的陪伴成为他最大的依靠,妻子不离不弃,儿子时常逗他开心,这些温暖让他重新找回生活的乐趣,这种看似简单的改变,却带来了惊人的效果。 2008年复查时,医生发现他脑部肿瘤不仅没有恶化,反而缩小了,凌志军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他开始把每一天都当作生命的馈赠,珍惜路边的风景,享受清晨的咖啡,甚至重拾摄影爱好,记录生活的点滴。 2012年,当他再次走进医院复查时,奇迹发生了:脑部肿瘤完全消失,肺部病灶几近消退,癌胚抗原指标恢复正常,医生反复核对报告,难以置信地说:“您的身体比我还健康!”这个结果震惊了所有人,也打破了医学界的常规认知。 痊愈后的凌志军没有止步,他将这段经历写成《重生手记》,总结出“康复九策”,包括规律作息、健康饮食、适度运动与乐观心态,他强调,患者要做“聪明的病人”,理性判断治疗方案,而非一味听从医生,他的书激励了无数癌症患者,让他们看到生的希望。 如今,已年近七十的凌志军依然精神矍铄,活跃在全国各地的抗癌讲座中,他常说:“把每一天当最后一天过,但要活出滋味。”这句话看似简单,却饱含着他对生命的深刻体悟。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中青在线——《凌志军:一个“向死而生”的传奇》
男子肩痛半个月查出肺癌,医生提醒:身体出现几种痛可能是肺癌的信号很多人一旦
【1评论】【4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