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月,杜聿明在陈官庄被包围后,带着副官、卫士等十余人逃到了安徽省萧县张老庄村,最终还是被解放军俘获。 杜聿明,1904年11月28日生在陕西米脂县杜家湾村,家里条件不错,老爹杜良奎是个清末举人,还搞过反清活动。小时候,他在成家岔小学和榆林中学读书,受堂哥杜斌丞影响挺大,立志干点大事。1924年,他考进黄埔军校第一期,那会儿年轻气盛,操场上练战术、钻研炮兵,成绩很快冒尖。毕业后,他加入东征军,1925年打淡水城时表现突出,立了功。北伐时,他当过连长、营长,战场上摸爬滚打,攒了不少经验。 到了1930年,他升任教导第二师团长,驻在南京,管部队管得严,纪律抓得死。1937年,他当上国民党第一个装甲兵团团长,淞沪会战时带队守上海汇山码头,指挥坦克配合步兵,硬是挡住了日军进攻。1939年,昆仑关战役是他高光时刻,指挥第五军打下日军阵地,全国都传开了他的名字。1942年,他带远征军去缅甸作战,同古战役打得不错,可惜撤退时战略出错,部队损失惨重,只剩点残兵败将回了云南。 1949年1月,淮海战役到了最后关头,国民党军队在陈官庄被解放军围得死死的。杜聿明当时是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手下几十万人马,可这时候已经是强弩之末。解放军兵强马壮,火力猛,战术灵活,国民党这边士气低迷,补给断了,突围一次次失败。杜聿明心里清楚,再耗下去就是全军覆没。他不是没想过拼死一搏,可现实摆在那儿,硬打根本没戏。 这时候,他做了个大胆决定——跑。带着十几个贴身副官和卫士,连夜从陈官庄溜出去,目标是安徽省萧县张老庄村。那地方偏僻,他想着能躲一阵,喘口气。可这决定本身就透着冒险,解放军早就布下天罗地网,他这点人马,能跑多远? 从陈官庄到张老庄,几十公里的路,杜聿明一行人走得小心翼翼。1949年1月的冬天,田野里冷得要命,他们穿着破旧棉衣,尽量低调。两天后,总算到了张老庄村,找了个破柴房藏身。可还没等他们歇口气,解放军的搜捕队就跟上来了。 第三天早上,解放军推门进来,杜聿明赶紧编了个身份,说自己是13兵团军需处长,叫“高文明”。可这谎话太糙了,他那气质、随身带的牛肉干、香烟,还有支派克金笔,哪像个普通军官?解放军让他写同级军官名单,他手一抖,啥也写不出。旁边一个随从扛不住压力,直接把他卖了。杜聿明没办法,只好承认自己是谁,就这么被逮了。 1949年1月被俘后,杜聿明被送到北京,关进功德林监狱。那儿关了不少国民党高级将领,他也不例外。监狱生活枯燥但有规律,每天劳动、学习改造教材,他慢慢开始反思过去。1959年12月4日,他被特赦释放,第一批出来的战犯里就有他。出来后,他没回老家,留在北京,住进一间简单四合院,开始新生活。 释放后,他干了点实事,写抗战回忆录,把昆仑关、缅甸作战的经历整理出来。1978年,他当上全国政协常委,岁数大了,走路得拄拐杖,但还跟老朋友聊国家建设。1980年,他去武汉见了些老战友,合影时站边上,低调得很。1981年5月7日,他在北京去世,77岁,走完了这跌宕起伏的一生。 1949年的淮海战役,是国共决战的关键一仗。解放军有60多万人,国民党这边也有几十万,但装备、士气、后勤完全不是一个量级。陈官庄被围后,国民党军队乱成一团,杜聿明想突围,但部队指挥不灵,士兵跑的跑、降的降,他能带的就剩这十几个亲信。 逃亡失败,其实不意外。第一,解放军情报太强,行动快,杜聿明一跑,他们就知道往哪追。第二,他身份太显眼,随身东西又藏不住,伪装再好也瞒不过。第三,那时候国民党大势已去,他就算跑到张老庄,也没后援,没法翻盘。历史这东西,有时候就是这么无情。 杜聿明这辈子,从黄埔军校起步,到国民党高级将领,再到解放军战俘,经历太丰富了。他打过胜仗,也吃过大亏,最后被俘,成了历史的见证者。他在张老庄的失败,不光是他一个人的事,那是大时代里无数军人的缩影。战争不讲情面,个人再厉害,也敌不过大势。 从他身上,能看到不少东西。年轻时拼搏上位,中年时名声大噪,晚年被俘又翻篇,人生起起落落,谁能想到呢?他后来的改造和释放,也说明时代变了,人也得跟着变。这经历接地气,像咱们普通人,哪有永远顺风顺水的道理。
1943年,新四军活捉了国民党副总司令韩德勤,陈毅愁眉不展,想装作不认识放他走,
【8评论】【32点赞】
小家碧玉
据说杜聿明带七八个人在张老庄是被共军两个通迅兵俘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