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死都摆脱不了中国!”2022年,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1206万元人民币的葬礼火爆全网,但得知是中国人承办后,日本人酸了! 2022年7月,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的国葬在东京举行。这场耗资2.5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206万元)的葬礼,不仅因其规模之大引发社会关注,更因其承办方的身份在日本社会掀起一场争议。当得知这场葬礼由华人企业承办时,许多日本民众表达了他们的不满和困惑。 这场葬礼的规格之高,在日本战后历史上实属罕见。从葬礼用品到仪式流程,都体现出极高的专业水准和细致程度。祭奠仪式融合了日本传统礼仪与现代殡葬服务的特点,既保持了对前首相的尊重,也展现了现代殡葬行业的服务水平。然而,正是这场备受瞩目的葬礼,意外揭开了东京殡葬行业的一个鲜为人知的现实。 在当今的东京,殡葬行业的格局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据相关统计,东京现有的八家火葬场中,仅有两家为日本国营,其余六家均由华人资本控股。这些华人控股的火葬场及其关联的殡葬公司,承接了东京地区大部分的殡葬业务。这种局面的形成并非偶然,而是近几十年来市场变迁的必然结果。 在这个特殊的行业中,中国元素的渗透已远不止于火葬场的所有权。从墓碑到棺材,中国制造都在默默改变着日本的殡葬市场。据业内统计,日本市场上90%以上的墓碑来自中国福建省惠安县。这个以石材加工闻名的县城,凭借精湛的工艺和价格优势,长期主导着日本的墓碑市场。 同样引人注目的是棺材市场的变化。由于日本国内木材资源稀缺,特别是制作棺材所需的优质桐木价格昂贵,一具本土制作的棺材往往要价数万元日币。相比之下,来自中国山东曹县的同等质量棺材,价格仅为日本本土产品的三分之一左右。这巨大的价格差异,使得越来越多的日本殡葬公司选择从中国进口棺材。 中国殡葬文化对日本的影响还体现在服务理念上。传统的日本殡葬礼仪相对简单,主要focus在火化和祭奠环节。而中资殡葬公司则将中国细致周到的服务理念引入日本,提供从遗体美容、礼仪策划到后续祭祀等全方位服务,这种服务模式逐渐得到日本民众的认可。 安倍晋三的葬礼恰恰反映了这种行业变迁。尽管他生前的政治立场备受争议,但在身后事的安排上,他的家属最终选择了由华人企业承办,这一选择某种程度上印证了中资殡葬机构在服务质量和专业水准上的优势。这种看似吊诡的现象,实则折射出中日两国在经贸领域深度交融的现实。 日本网民对此事的反应可谓五味杂陈。有人感叹这是一种历史的讽刺,也有人认为这反映了全球化时代下不可避免的经济联系。但无论如何,这都成为了一个象征性的事件,展现了中日关系中经济与政治之间微妙而复杂的互动。 要理解今天东京殡葬业的格局,需要追溯到一个世纪之前。1921年,在东京成立的博善株式会社,承接了江户时代以来由寺庙与政府联合经营的火葬场业务。这家公司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垄断着东京地区的殡葬服务市场,成为日本殡葬行业的标志性企业。 然而,时代的变迁给这家百年老店带来了巨大冲击。到了1984年,由于经营不善,博善株式会社不得不开始出售股份。当时,主营报纸出版的广济堂趁机收购,成为博善的最大股东。广济堂接手后,开始将火葬业务作为公司转型的重要方向,试图在传统殡葬行业中开辟新天地。 但日本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传统殡葬服务逐渐难以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广济堂旗下的火葬场业务持续下滑,最终不得不考虑再次转让股份。广济堂的股东们在寻找买家时格外谨慎,他们希望找到既能守住这份产业,又能带来创新的接手方。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来自上海的企业家罗怡文进入了日本殡葬行业的视野。作为一个在日本留学和创业的华人,罗怡文的经历颇具传奇色彩。在留学期间,他通过勤工俭学支持自己的学业,同时也积累了宝贵的商业经验和人脉关系。 2009年,罗怡文在苏宁易购收购日本Laox株式会社的交易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这次并购案例被视为中国企业进入日本市场的典型案例。在他的运营下,原本陷入困境的Laox逐渐走出低谷,实现了业绩的大幅提升。这次成功的商业运作,为罗怡文在日本商界赢得了相当的声誉。 基于之前的成功经验,2022年1月,罗怡文带领的投资团队成功收购了广济堂的控股权。这次收购不仅改变了东京殡葬业的竞争格局,更带来了服务模式的创新。团队将中国完善的殡葬服务体系引入日本市场,改变了日本传统简约的殡葬礼仪方式。 在日本的传统观念中,殡葬事务往往被视为不吉利的行业,因此相关服务发展相对滞后。传统的日本火葬场主要提供基础的火化服务,缺乏细致的礼仪规划和全方位服务。而罗怡文团队引入的中国式服务,则更加注重仪式感和人性化关怀,这种创新赢得了不少日本家庭的认可。 正是这种服务理念的革新,使得在安倍晋三葬礼这样的重要场合,中资企业能够凭借专业优势接下这一重要任务。这个看似意外的结果,实际上反映了全球化背景下,传统行业也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
为什么日本大米那么贵?
【16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