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傅作义重病卧床,写下一封亲笔信,让老朋友董其武代他念出来,他知道自己快不行了,想在这个节骨眼上,对着海峡那边喊一嗓子:“你们说我是降将,可我还要劝你们!” 场面不大,纪念会也很普通,可他讲的是生死攸关的大事,那一刻,他不是北平起义的将军,也不是水利部长,而是一个临终前仍想着国家统一的老人。 傅作义生于1895年,那年《马关条约》签了,台湾割了出去,他小时候听大人说,台湾被日本占了,百姓受苦。 他自己上了军校,干的是打仗的活儿,一路从小兵做起,到后来带着几十万人驻守北平。 1949年,北平城里冷得发抖,但傅作义心里比天还凉。 外面解放军围着,里面一堆老百姓,还有大批文物、历史建筑,他要是一打,北平没了,自己也没脸做人。 很多人骂他,说他投降,说他是叛徒,台湾方面直接给他摘了军衔,在报纸上天天骂他。 可傅作义没回嘴,他知道,嘴上说不过去,得靠行动,他带着全城和平起义,没让北平一枪一弹丢掉,紫禁城、故宫、十三陵全都保住了。 老百姓过年照样贴对联、吃饺子,他也算是咬咬牙,干了件体面事。 进了北京以后,傅作义不是立马就当官,他先被请去谈话,毛泽东接见他,说话不多,可句句顶心:“北平起义,是你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 他心里头一动,这不是表扬,这是把他当人看,他怕的,是被当作利用完就扔掉的工具。 可没想到,主席和周恩来都给了他真心,那年“香山警卫团事件”出了事,本来该追究他的责任,毛泽东没说一句重话,只说:“蒋某人早就安排了。”他才松了口气。 后来水利部请他去干活,有人不服,说他不是技术出身,周恩来一句话砸下来:“没有他签字的文件,我不批。” 傅作义从此在水利部干了20多年,白天跑工地,晚上查资料,63岁那年还去抗洪。 有人说他装样子,可老工人说:“傅部长晚上睡的是我们炕头。”这个劲儿,没几个人有。 他挣的钱不多,可自己捐了好几百万出来,修河建坝,他住的房子,周总理亲自安排,离医院近,说是怕他心脏病发作。 傅作义拿到国家补贴40万,到死前还叫家人给国家上交,他说:“我这辈子受国家太多了,不能白拿。” 最让他放不下的,是台湾。 他当年和台湾那边的将领不少都是一起抗过日的,有的还是穿一条裤子的交情。 他写信回去,说:“你们中有些人是我战场上的兄弟。”可他们回信骂他是“卖国贼”。 傅作义不生气,他说:“他们是在墙那边看我,等哪天能见面,我还是请他们喝酒。” 他不光写信,还托人带话,托董其武、邓宝珊这种老友,专门在大会小会上提台湾问题。 1972年,傅作义听说尼克松要来中国,急了,写信直接给他,说:“台湾是中国的,别想打主意。”这封信没公开,可外交部的人传给了美方。 傅作义说,不能让美国人以为中国人自己都不想统一。 从1954年起,他开始公开发声,在《新华月报》上写了封信,摆自己老底,说自己过去在哪打过仗,在哪看见的民不聊生。 他说:“我不是站在共产党这边,我是站在百姓这边。”这些话,他没给谁表功,也没洗白自己,只是摆事实、讲经历。 他说台湾要是回来,得靠自己人去拉一把,不是靠吵。 1974年,他知道自己快不行了,他不吵也不闹,就写了一封信,叫董其武带去念。 那天是“二二八事件”27周年纪念。他提这个日子,是因为他忘不了台湾那年受的苦。 他信里讲:“你们说我是降将,可我还要劝你们。”他说自己1895年出生,看见台湾被日本人抢走,现在过了快80年,还没回来,他心里难受,他说自己做了正确的事,不后悔。 这封信没多少人听进去,可听懂的人都哭了。董其武念完,拿着信原文走下台,没说话。 他知道傅作义心里最痛的是,自己这一生,还没能看见台湾回来。 傅作义死了以后,追悼会很隆重,周恩来亲自主持,叶剑英念悼词,说他是“弃暗投明、维护民族尊严的人”。 骨灰安葬在八宝山,和一堆抗战老将埋在一块,台湾那边还是骂他,可大陆的年轻人慢慢知道,他不是光“投降”,他是保住了一座城,是把一条命换成了和平。 历史上没人是完美的,傅作义一辈子打过仗、做过官,也被骂过,他不争这个名,他知道自己做了什么。 那封1974年的信,是他最后一次喊话,喊的是一整个时代的遗憾。 一个打了一辈子仗的老人,在临终前说出的,是“别打了”,这句话,不大,但分量很重。
1974年,傅作义重病卧床,写下一封亲笔信,让老朋友董其武代他念出来,他知道自己
潮咖聚星光
2025-04-25 23:09:49
0
阅读:49
筱敏
你是保住了北平城,结果后来被郭沫若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