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6月,八路军冀鲁边军区副司令员黄骅被人残忍杀害。事后,真凶被找到,可因为真凶级别太高,“如何处置凶手”的问题被放到了毛泽东面前。毛泽东得知事情原委后,只说了一句话:“将凶手找到后不必请示,立即处决!” 黄骅出生在贫苦农家,从小过尽了苦日子。刚刚参与革命运动时,因为年龄太小,黄骅只能先进入儿童团,但在儿童团,黄骅的表现也十分积极,很快担任团长。 1929年,黄骅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动荡的时局中选择把生命都交给了革命事业。在多次“反围剿”和长征中,黄骅表现不凡,革命思想坚定,担任第3团政治委员、红军大学干部团政治委员等要职。 抗日战争初期,根据中央的指示,黄骅肩负着创建革命根据地的任务来到晋西南,在晋鲁边军区任司令员。 黄骅一路对党的忠诚,对革命事业的奉献,同志们都有目共睹,然而邢仁甫不这么认为,他根本不把黄骅的经历放在眼里,对于黄骅的能力也不愿睁眼去看。 在黄骅到来晋鲁边军区之前,司令员这一重要职位由邢仁甫担任。因为邢仁甫即将被派往延安学习,所以司令员由黄骅接任。 本该是顺理成章的一件事,落在邢仁甫眼里就变了味。 一是邢仁甫原先在国民革命军任职,后来才加入共产党,他的来路相较于其他同志来说不那么“干净”,二是邢仁甫读过书,本来就看不起没进过几天学堂的黄骅。 多重因素叠加,邢仁甫认为黄骅之所以能一来就挤掉了他的位置,一定是对方和人抱团排挤他,要把他赶走。 明明没有任何证据,邢仁甫却直接认定,这件事肯定都是黄骅搞的鬼。这下,他看向黄骅的眼神里都带上了隐隐恨意。 黄骅知道邢仁甫带领部队参加过不少重要战争,也是为革命事业卖力的一员,他虽然和邢仁甫相处不来,也从来没怀疑过邢仁甫会有一天背叛他,背叛组织,背叛革命。 调任的命令已经下来,邢仁甫一面找各种理由拖延时间,一面收买亲信冯冠魁,策划针对黄骅的刺杀计划。 时间来到1943年的6月,黄骅在根据地主持侦察工作会议,邢仁甫借故不出席会议,悄悄和冯冠魁带着自己的手下来到屋外。 随着邢仁甫的一声令下,一群人向场内连放数十枪,杀害了黄骅在内的八名干部,重伤了四人。 邢仁甫原本的计划是刺杀成功后拉走军区独立团,伙同三军分区司令员杨铮侯等一起叛变。因为事情败露很快,邢仁甫仓皇叛逃。 此事关系重大,被递交到中央,因为邢仁甫原本的级别不低,很多人在针对他的处理意见上有所犹豫。 毛泽东了解事情全貌后,做出了一个坚决的决定,下令道:“将凶手找到后不必请示,立即处决!” 1943年10月,邢仁甫投靠国民党,眼见着在国民党混不开,又在1944年投靠日军,沦落为彻底的叛徒。 为了掩盖曾经的身份,邢仁甫改名换姓。不过,他最终没躲过应得的报应。 1949年,天津解放第二天,邢仁甫被认出抓获,落实他叛徒的罪行。第二年的万人公审大会上,邢仁甫被执行枪决。
1943年6月,八路军冀鲁边军区副司令员黄骅被人残忍杀害。事后,真凶被找到,可因
魔法云骑
2025-04-26 18:24:5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