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北大一教授,路遇一女子贩卖字画,他随手拿起一幅打开,却忽然脸色大变,

潮女炫风尚 2025-04-27 00:31:38

1952年,北大一教授,路遇一女子贩卖字画,他随手拿起一幅打开,却忽然脸色大变,这竟是一张成吉思汗画像真迹,便花3块钱买了下来! 1952年,中国刚建国不久,北京街头还挺热闹,但日子过得紧巴。那时候,文物保护这事儿才刚起步,很多宝贝还散落在民间。北大有个教授叫史树青,1922年生的,河北人,从小跟着父亲混琉璃厂,对古董字画特别有眼力。他爹是个收藏迷,史树青小时候就耳濡目染,练出了一双火眼金睛。长大后,他上了辅仁大学,学历史,后来在北平历史博物馆干过一阵,算是正儿八经的文物专家。 那年秋天,史树青在街头闲逛,看到一个女的在卖字画。那女的叫崔月荣,摊子挺简陋,摆了几幅旧画。史树青随便拿了一幅打开,发现画的是个戴貂皮帽的男人,气势很足。他一眼就认出这是成吉思汗,但更让他惊讶的是,这画看着不像假货。 成吉思汗这人,大家都知道,蒙古帝国的老大,13世纪横扫欧亚的大人物。但他有个怪脾气,死前留下“四不”规矩:不许画像、不许立碑、不许修墓、不许写传记。所以,关于他的长相,后人基本靠猜,能留下的真东西少得可怜。这幅画要是真的,那可是填了大空白。 史树青仔细看,发现画风很像元代的,纸质和墨迹也有年头了。崔月荣说是她家祖传的,传了好几代,说是明代崔子忠画的。但史树青心里有数,这画比明代还早,可能是元朝的东西。他没多说,花3块钱买下来,当时3块钱不算小数目,但跟这画的价值比,简直是捡了大漏。 史树青不是随便猜的,他有真本事。他研究过元代画风,知道那时候宫廷画院的风格,细节上很讲究。这幅画的帽子、衣服褶子,画得细腻又有层次,普通仿品做不到。他还注意到纸张老化得自然,不是新做的假货。凭这些,他敢断定这是元代真迹,可能是忽必烈让人画的,纪念他爷爷成吉思汗。 买回家后,他没藏着掖着,直接找国家博物馆,把画捐了。他心里清楚,这东西不是个人能留的,得让国家保存,让更多人看到。博物馆找了一堆专家来鉴定,折腾了好几周,最后确认:这画真是元代的,成吉思汗死后50年左右画的,是现存最早的成吉思汗画像之一。 这幅画后来被国家博物馆收了,1962年定为镇馆之宝,尺寸是57.3厘米×40.5厘米,纸本设色,保存得还挺好。它不光是个艺术品,更是历史证据,证明了元代对成吉思汗的崇敬,也让大家对他的长相有了点靠谱的想象。之前,中国博物馆里压根没成吉思汗的真画像,这下总算有了个像样的。 史树青因为这事儿名气更大了,但他不是为了出名。他一辈子都在干文物保护的事儿,之前还捡过明代青花盘的漏,5块钱买了捐给故宫。他这人低调,干实事,后来还当了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的副主任,带出一堆学生,把文物保护这摊子事儿弄得更规范。 这幅画从街头流落到博物馆,挺接地气的故事。3块钱买个国宝,听着跟做梦似的,但背后是史树青的真功夫。他不是运气好,而是靠专业吃饭。这事儿也提醒大家,历史上的宝贝不一定都在大地方,可能就在你我身边等着被发现。文物保护不是高高在上的东西,跟咱们普通人也有关系。 史树青2007年去世了,85岁,走的时候留下不少书和研究成果。这幅成吉思汗画像算是他给国家的礼物,现在还摆在博物馆里,谁去都能看看。他这辈子没白忙活,实打实给文化遗产保护添了砖加瓦。

0 阅读:0
潮女炫风尚

潮女炫风尚

潮女炫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