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吃了一口葱油饼后脸色大变,随即将做饭的厨师喊了过来,厉声问道:“你在这饼里

看历史浮沉吖 2025-04-27 09:41:50

毛主席吃了一口葱油饼后脸色大变,随即将做饭的厨师喊了过来,厉声问道:“你在这饼里放了什么!”   这个厨师可谓是毛主席的“御用”厨师,他的名字叫做程汝明。程汝明是山东莱州人,他从13岁开始就辗转在各个饭店打工,因此他从小就耳濡目染,在做菜这方面积累下来了十足的经验。   新中国成立后,程汝明被分配到了北京铁路专务运输处,并在列车上担任上了主厨的职位。因为程汝明拥有着高超的厨艺,无论是中餐还是西餐他都会做且有花样,受到了许多人的赞赏和推荐。   1954年,他受推荐被调到了毛主席的身边做菜,成为了毛主席的一名专用厨师。   可程汝明在第一次为毛主席做菜时就碰了壁,他听说毛主席喜欢吃红烧肉,于是精心做了一盘自己拿手的红烧肉。却在后来收拾餐具的时候发现毛主席一口也没有动那盘红烧肉。   程汝明很纳闷,这盘红烧肉味道受到很多人的喜爱,而且色泽艳丽,香味四溢,外表也是没有问题的。那为什么毛主席不吃呢?   程汝明问毛主席:“我做的红烧肉是不是味道不好吃?”毛主席摆摆手道:“红烧肉是很好,味道也很香,就是有酱油。”   程汝明后来打听后知道,毛主席小时候曾看见,正在酿造的酱油周围有老鼠和蛆。于是在他心里就留下了很深的阴影,每当毛主席看到酱油,就会想起那个夏天他在院子里看到的景象。所以后来凡是有酱油的菜,无论有多么美味,毛主席碰都不会碰。   程汝明苦思冥想了许久,想做出一份不加酱油,但也美味的红烧肉。一天他在湖边散步的时候,几个小孩手中拿着糖葫芦。陈汝明看着那鲜红的山楂外包裹的糖衣,心中突然有了灵感。   回去之后,陈汝明立刻开始准备红烧肉的食材和配料,他用白糖替代了酱油。他用熬过的白糖来给红烧肉上色,使红烧肉看起来色泽鲜亮,美味无比。   但他身边的同事却不认同他这种的做法,认为如果用糖调换了酱油,味道肯定会大打折扣。甚至有人劝说让他就此罢手,不做红烧肉了。   可程汝明对这些议论充耳不闻,只专心将自己手中的菜做好。   在程汝明再次把这盘红烧肉端上餐桌时,毛主席十分疑惑,在听说没有酱油之后,才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尝了一下,意外发现这盘红烧肉味道竟十分美味。   后来,毛主席知道陈汝明为了让他吃下红烧肉,费了很多功夫,内心也十分感动。后来的他们成为了很好的朋友,而且每次毛主席接待外宾时,也会点名上这道红烧肉。   1959年,因为全国大面积的旱灾,程汝明遇到了职业生涯中的最大的难题。因为灾情,毛主席以身作则,带头领导大家降低伙食水平,节约粮食。   同时,毛主席还让程汝明不再做肉菜,以确保节约粮食来让灾情可以得以缓解。程汝明陷入了一种两难的境地,这既不让他做肉,又没有花样繁多的菜,任凭他的厨艺有多精湛,美味也会大打折扣。   程汝明既不想降低饭菜的品质,也不想违背毛主席的命令。这让他感到些许焦躁,但程汝明一直是一个迎难而上的人,面对如此苛刻的要求,他开始细细琢磨毛主席的日常餐饮习惯。   程汝明发现毛主席喜欢吃萝卜丝饼,他变换了不同种类的萝卜丝来做饼,也因此获得了毛主席的高度认可。可程汝明内心明白,光吃萝卜丝饼是没有什么用的,根本不抵饿,也不能提供人体所需要的能量。于是他想到了葱油饼。   但做葱油饼还有一个难题,那就是毛主席好像不是特别喜欢吃大葱。为此陈汝明想了无数的办法,他也曾想过不用大葱,但程汝明总觉得若是没有了大葱,葱油饼会失去它的鲜美的味道。   于是程汝明顶着巨大的压力,特地让人从他的老家山东采来新鲜的大葱,并且自己亲自调制猪油,来制作葱油饼。他做好后让自己的同事试吃,再根据同事们的建议来不断改进。   经过不懈的努力,最终程汝明做出了令人满意的葱油饼。   毛主席在尝过这个饼之后,十分喜欢,与众人分享,甚至为这个饼取了另一个名字:“程汝明葱花饼”。   后来毛主席到各地视察灾情,身体总会感到十分疲惫。程汝明听医生说,这是因为毛主席整日超负荷的工作,导致营养不足以至于身体会总会感到很疲劳。   程汝明知道毛主席的身体状况之后,彻夜难眠,总想着怎样才能让毛主席常补充营养。于是在1960年的除夕前一天,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这天毛主席照常与大家一起吃着年夜饭。毛主席看着桌上简单而朴素的饭菜,笑道:“这饭菜虽然简单了点儿,但在如今这个困难时期,这种饭菜已经算是很丰盛了。”说完,毛主席拿起筷子夹了一块葱花饼。   但在毛主席吃到葱花饼的一瞬间,他察觉到了不对。毛主席猛拍桌子,怒气冲冲地让人将厨师长程汝明带来。在座的大家都感到十分不安,不知道这个葱油饼有什么问题。   程汝明来到毛主席面前,众人才知道原来油饼里面加的是肉沫,毛主席知道他的苦心,说着说着就留下了眼泪,后来主席将葱油饼分散给大家一起吃了。   程汝明后来创作了程府宴,获得了国家特一级厨师的位置,最后在北京去世,享年86岁。

0 阅读:55
看历史浮沉吖

看历史浮沉吖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