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安徽一渔民在长江捕鱼,突然,他感觉渔网很沉人力拉不动,于是便叫来渔船帮忙,没成想,竟打捞上来一个美军轰炸机残骸!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13年深秋,安徽望江县漳湖镇的长江水面波光粼粼,渔民马金兵像往常一样驾着小船,在江中捕捞螃蟹,秋风拂过江面,带来阵阵凉意,渔民们熟练地撒网、收网,日子平静而规律,然而这一天,马金兵的渔网却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发现,揭开了尘封七十年的抗战历史。 马金兵抛下渔网后,很快察觉到异常,网绳绷得紧紧的,任凭他如何用力拉拽,渔网纹丝不动,仿佛被江底的什么东西死死卡住,他喊来附近几位渔民帮忙,众人齐心协力拉网,却发现网中的物体异常沉重。 几番尝试后,渔网绳竟然“啪”地一声断裂,江面上只留下几个旋转的水涡,渔民们面面相觑,有人猜测是水底的石头,有人怀疑是沉船的残骸,马金兵却不信邪,他在这片江面上捕鱼几十年,对水下的地形了如指掌,断定这不是普通的障碍物。 第二天,马金兵带着钢索和潜水装备重返现场,他穿上潜水服,深吸一口气,潜入浑浊的江水,江底泥沙翻滚,能见度极低,他凭着经验摸索,终于触到一个冰冷的金属物体。 第三天, 手指顺着边缘滑过,感受到清晰的棱角和铆钉的凸起,马金兵心中一震,这绝不是自然物体,他迅速将钢索固定好,浮出水面指挥同伴用渔船牵引,伴随着马达的轰鸣,沉重的物体被缓缓拖出水面,岸边围观的村民发出惊呼——这竟然是一块沾满淤泥的金属架,上面隐约可见一串英文。 擦去泥垢后,金属架上的铭牌逐渐清晰,刻着“北美航空”和“1943-2-15”的字样,马金兵猛然想起小时候听老人讲的故事:抗战时期,一架美国飞机坠入长江,再也没有找到踪迹。 难道这就是那架飞机的残骸?消息迅速传开,当地派出所接到报案后,立即联系了县文物部门,专家们赶到现场,仔细清理金属架上的青苔,确认这是一架B-25轰炸机的部件,隶属美国飞虎队,铭牌上的日期进一步佐证了它的身份——1943年2月15日,正是二战期间飞虎队活跃的年代。 1943年,抗日战争进入关键阶段,日本军队控制长江水道,频繁通过水路运输物资,威胁中国军民的抗战补给线,美国飞虎队应国民政府之邀,派遣B-25轰炸机从江西机场起飞,专门打击日军舰船,那年10月30日,两架B-25轰炸机在安庆段江面发现日军“须磨号”炮舰。 飞行员果断俯冲投弹,炸毁舰桥,重创敌舰,然而,日军在舰上暗藏防空机枪,密集的火力击中其中一架轰炸机,飞机冒着浓烟,歪斜着坠入江心,溅起十余米高的水柱,从此,这架飞机的下落成为谜团,只在战报中留下寥寥数语,江边村民的口口相传中多了几分神秘色彩。 马金兵的发现打破了历史的沉默,县文物部门联合专业打捞队展开行动,半个月内,发动机、起落架、机翼残片等部件陆续被捞出江面,堆满了码头仓库,专家通过铭牌和美国国家档案馆的记录,确认这是飞虎队341轰炸机中队57号B-25轰炸机。 打捞过程中,一个锈迹斑斑的铁盒子引起了注意,里面装着一本发黄的任务日志,纸页上模糊的钢笔字仍能辨认出“击沉敌舰”的字样,这些遗物不仅还原了当年的战斗场景,也让人们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与飞虎队飞行员的英勇。 消息传开后,漳湖镇回民村沸腾了,79岁的村民冯申富回忆,1943年他还是个少年,亲眼目睹美国飞机与日军军舰激战,爆炸声震耳欲聋,一架飞机拖着黑烟坠入江中。 另一位村民吴中平拿出家中珍藏的一块飞机残片,说是父亲从江边捡回的,这些记忆与打捞出的实物交织,让沉睡的历史鲜活起来,残骸被暂时存放在回民村村委会礼堂,吸引了大量村民和游客前来参观。 年轻人举着手机拍照,试图想象这堆生锈的金属如何在七十年前翱翔天际;老人们则低声诉说当年的战火岁月,感慨和平的来之不易。 事件的影响远不止于此,2014年春天,几名美国老人专程来到江边,带来一束花圈和一张泛黄的阵亡通知书,领头人说,他的父亲正是这架B-25的投弹手,当年失踪后杳无音讯。 他们在江边焚烧通知书,纸灰随风飘散,融入奔流的江水,这一幕让在场的村民动容,也让人们意识到,这架飞机的残骸不仅是战争的遗物,更是连接中美两国抗战友谊的纽带。 马金兵从未想到,自己的一次捕鱼竟会捞起一段历史,那堆生锈的金属静静躺在博物馆的玻璃柜中,旁边是飞虎队的黑白照片和纪录片片段,它们诉说着1943年的硝烟与牺牲,也提醒着后人和平的珍贵。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网——《安徽望江发现“飞虎队”机身残骸曾击沉日军军舰》
抗战中,少尉排长林孝祥正在长江中布雷,深夜江水发光,他正防备日伪军出现,突然左臂
【14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