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国民党将领卫立煌来到了革命圣地延安。这一天吃过饭后,毛主席带着卫立煌

糖果乐园魔导 2025-04-28 01:10:16

1938年,国民党将领卫立煌来到了革命圣地延安。这一天吃过饭后,毛主席带着卫立煌在延安散步,突然看到一位老农赶着一头毛驴慢悠悠地走了过来。 1938年4月的一天,毛泽东和卫立煌肩并肩走在延安的黄土路上。一位老农赶着毛驴慢悠悠地走过来,看到毛主席,热情地打着招呼。毛泽东亲切回应,与老农攀谈几句家常。卫立煌站在一旁,默默注视着这一幕,心中泛起波澜。这个看似平常的场景,却是国共两党在民族危亡时刻关系转变的缩影。 就在不到一年前,卫立煌还站在战场的另一端。作为国民党"五虎上将"之一,他曾亲自指挥过四次围剿红军的行动。1932年,鄂豫皖苏区在他的围剿下支离破碎,数万红军被迫转移。蒋介石为表彰他的"功绩",甚至特批将霍山县改名为"立煌县"。那时的他,绝不会想到有一天会踏入这个"敌人"的大本营。 然而,1937年底的一连串打击改变了一切。淞沪陷落,南京失守,日军长驱直入,兵锋直逼中原。卫立煌亲自督战徐州战役,却眼看着几个整编师被日军"包了饺子",部队大批溃散,伤兵堆满战地医院。他站在徐州以东的车站,望着一辆接一辆的空车进出,士兵无法撤离,炮弹断供,深感绝望:"我们不能再打成这样了。" 就在此时,一份战报落到他手中。八路军在平型关一战,全歼了板垣师团的先头部队。伏击精准,打完即走,日军史料也不得不承认:"中国共产党军队出现战术新变。"卫立煌久久盯着那份红头文件上的一行字:"此为八路军首次对日作战,望各战区协同抗敌。"他问参谋长赵荣声:"这八路军,真能打?" 在日军的铁蹄下,昔日的"剿共"指挥官开始重新审视那个"敌人"。1938年初,卫立煌以祝贺新春为名,首次非正式访问了延安。虽然停留时间不长,但回来后他对手下说的一句话却流传开来:"八路军人才多啊,能打仗能演戏,还能写文章,好青年全都跑到他们那去了。" 老农赶着毛驴走远后,毛泽东邀请卫立煌继续向前走。延安的窑洞星星点点,散布在黄土高原上。当天晚上,他们在杨家岭的窑洞里共进晚餐。饭菜很简单,南瓜、玉米饼、小米粥,没有酒。卫立煌注意到毛泽东用的竹筷已经裂了口,这与国民党高级将领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 饭后,毛泽东点燃一支烟,直接切入主题:"现在战局焦点在华北,山西如果丢,华中就悬,你们在徐州主阵线,我们在晋东支线,日军意图我们清楚。"接着,他递给卫立煌一份未署名的手稿,第一页写着四个字:《论持久战》。 "日本人以为三个月打完,我们要打三年,甚至十年,胜负不在南京、不在上海,在民心。"毛泽东的语气慢,但逻辑紧密,不像是在演讲,而是在推理,像在解一道数学题。卫立煌听得入神,这是他第一次听到有人正面否定速战观点,也是第一次听说战争胜负不靠飞机大炮,而靠政治与时间。讲到后半夜,毛泽东坦言:"我们缺弹药,国民党不给,你能不能帮点忙?"卫立煌没有立即答应,只说:"我回去再看。" 第二天,毛泽东安排卫立煌参观抗日军政大学。与他想象中的军事学校不同,抗大更像是一所农校。士兵们穿着布鞋,没有教官打骂,课堂上讲授游击战术。在操场上,学员们在练习刺杀,喊着口号:"敌人不退,死战不退!"一位学员流畅地讲解夜间伏击技巧,不是死记硬背,而是来自实战经验。卫立煌转身对郭寄峤说:"这不像我们那些兵。" 晚上,鲁艺为他们安排了一场文艺演出。简陋的道具——一块幕布、一把笛子、一段三弦,演出的是《黄河咆哮》。唱到高潮处,学员们齐声呐喊:"抗日到底!"卫立煌坐在窑洞角落,没有鼓掌,只是盯着那个吹笛子的瘦弱学员,心想:"如果全国都像这里一样,日本人真打不进来。" 离开延安后,卫立煌整整关了自己三天门,专心研读《论持久战》。他读得极慢,每一段都圈圈画画,有些句子他圈了三遍:"中国不会亡,日本不会胜。""亡国论错在看不见人民;速胜论错在看不见敌人。"这些话在国民党的军事教材里找不到。一天晚上,他突然问秘书赵荣声:"赵,你说,我要是参加共产党,行不行?"赵惊讶得说不出话来,只回答:"这件事,我不知道怎么答您。" 卫立煌的行动开始改变。他签署命令,为八路军调拨100万发子弹、25万枚手榴弹、药品罐头一批。他批准八路军西安办事处设立,下令西安军区对八路军通信不得扣查,甚至在司令部开会时引用《论持久战》的观点。当一位副官提起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主张时,卫立煌冷冷反问:"那你觉得,谁在真打仗?"

0 阅读:82

猜你喜欢

糖果乐园魔导

糖果乐园魔导

糖果乐园魔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