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3年,主张一夫一妻的梁启超,却娶了17岁王桂荃,当他的第二夫人。洞房夜,梁启超说:“你嫁给我只能是丫头,生的孩子也不能喊你娘。”后来原配病逝,梁启超的1个决定,令王桂荃抱憾离世。 梁启超之所以娶王桂荃,是为了延续香火。 虽然那时候,原配妻子李蕙仙,已经为梁启超生下儿子梁思成。但梁思成体弱多病,夫妻俩怕养不活他。 为了让梁家的香火更旺,李蕙仙便劝说梁启超,将她的贴身丫头王桂荃娶为二房。梁启超同意了。 1903年,30岁梁启超,迎娶了17岁的王桂荃。行房之前,梁启超将丑话说在前头,告诉王桂荃:“我主张一夫一妻制,所以你没有名分,生的孩子也不能喊你娘。” 王桂荃心里不好受,却还是点头答应。因为她没得选。 说起来,王桂荃是个苦命人。她出生不久,母亲就病逝,4年后父亲也撒手人寰。继母天天虐待她,将她多次转卖给别人做丫头。 直到后来,成为李蕙仙的贴身丫头,万国权才终于不再挨打受骂。 因此,为梁家延续香火,王桂荃也没有权利拒绝。 虽然没有名分,但生性善良的王桂荃,始终尽心尽力为梁家做事。李蕙仙有病在身,家中的家务劳动,几乎全部由王桂荃承担。 婚后,王桂荃相继为梁启超生下6个孩子。按照约定,这些孩子都不能喊她“娘”。梁启超也不曾在公开场合承认她的妻子身份,一直叫她“王姑娘”或者“王姨”。 王桂荃丝毫没有怨言,仍旧每天起早贪黑,照顾一大家子的生活,尤其将包括李蕙仙所生的3个孩子在内,总共9个孩子教养得很好。 有一次,梁思成犯了错,李蕙仙抽起鸡毛掸子就抽他。王桂荃心疼不已,冲上去将梁思成抱在怀里,用自己的身体替他挡着。 事后,王桂荃耐心教育梁思成,还嘱咐他,要当一个知错就改的正人君子,不要令爹妈失望。 孩子们将王桂荃的付出看在眼里,都很尊敬她,也不管梁启超的禁令,私底下喊李蕙仙“妈”,管王桂荃叫“娘”。 王桂荃不仅在家事上能干,还是梁启超事业上的好帮手。 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不得不带着家人远走海外,一走就是14年。期间,大字不识的王桂荃,竟自学学会了日语,说得一口流利的东京话,经常出门帮梁启超处理事务。
1924年,李蕙仙病逝后,王桂荃理应成为梁家的女主人。然而,梁启超始终没有给王桂荃正式名分,也从来没有在公开场合提起过她。 梁启超表面坚持一夫一妻制,其实内心十分矛盾,对王桂荃充满愧欠。 5年后,梁启超也撒手人寰。临终前,他嘱托王桂荃:“帮我照顾好孩子们……” 王桂荃眼泪直流,承诺道:“先生放心,孩子们有我呢。” 为了这句承诺,王桂荃开启了艰难困苦的后半生。 梁启超去世时,家里已经没有多少钱财了,9个孩子都还在读书,最小的孩子梁思礼也才5岁。所有重担都压在王桂荃一人身上。 王桂荃靠着变卖家产和打零工,供孩子们上学。抗战爆发后,原本艰难的生活,变得更加难以为继。可日子再难,王桂荃哪怕四处借贷,也要供孩子们读书。 在她看来,孩子们只有读书才能成才,长大后才能报效祖国,如此才不辜负梁启超的托付。 就这样,王桂荃将孩子们,一个接一个地送出去读书,她的身边也越来越孤单。 1941年,王桂荃将最小的孩子梁思礼送出国深造后,终于彻底孤身一人了。 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因为和梁启超“不清不楚”的关系,年过六旬的王桂荃,不得不一个人流落乡下,过着饥寒交迫的日子。 1968年,85岁的王桂荃,在一间破旧的牛棚中去世。
临终前,她最大的遗愿,就是见一见孩子们。可惜,离开时,她孤身一人,抱憾离世。 王桂荃把自己的一生,全都奉献给了梁家,倾心养育了梁家9个孩子。 后来,梁思成、梁思永、梁思礼成了科学院院士,其他6个子女也都在不同领域发光发热。他们的成才,和王桂荃的倾心付出分不开。 遗憾的是,终其一生,王桂荃都没被正式承认过。 直到1995年,梁家子女在梁启超与李蕙仙合葬的墓碑旁,为王桂荃种下一棵“母亲树”,才终于承认了她“梁家二夫人”的地位。 如此,也算给了王桂荃些许安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