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62岁陆小曼去世,偌大的灵堂空荡荡,好友都不敢前来缅怀她。唯独一个神

爱吃凉拌菜 2025-04-28 17:29:33

1965年,62岁陆小曼去世,偌大的灵堂空荡荡,好友都不敢前来缅怀她。唯独一个神秘的年轻男子,冒险送上一副挽联。这幅挽联也成了陆小曼一生最好的写照。   陆小曼去世时,正是风雨欲来的年份,中国上空笼罩着不可名状的阴云。和她要好的朋友,因害怕招致无端罪名,都不敢留只言片语。   唯一一个敢冒险送上挽联的,是陆小曼晚年结识的好友——作家王亦令。他曾说,陆小曼是他生命中极其重要的女人。   说起来,王亦令是在武术场上认识的陆小曼。   那是1955年,陆小曼身体很不好,咳嗽起来就收不住,经常咳得脸红脖子粗。为了治病,她求助于医师乐幻智。   神奇的是,每次经过乐幻智的医治,陆小曼都不再咳嗽,精神也好了很多,因此她十分信任乐幻智,每次发病就来找他。   可乐幻智却对她说:“你不能光靠我,应该自强,我教你几个太极拳动作,坚持练习就不会犯病。”   就这样,陆小曼学起了太极拳。恰巧那时,王亦令也来投拜乐幻智为师,俩人由此结识。   王亦令早已听说过陆小曼以前的复杂情事:和军人王庚包办结婚、婚内出轨徐志摩、离婚另嫁徐志摩、和有妇之夫翁瑞午同居……   不过彼时一切都已繁花落尽,王亦令认识陆小曼时,她已告别了颓靡消沉的生活,进入文史馆和国家画院工作,自立自强。   但她疾病缠身,每月工资难以支付高昂的医药费,为此她还找了一份翻译名著的兼职工作。然而很快问题又来了。   陆小曼身体弱,经不住长时间的伏案笔耕。就在她陷入两难时,作为文学后辈的王亦令,主动提出当她的“枪手”,代劳她的部分翻译工作。陆小曼自然是求之不得。   于是,俩人本着你情我愿、互利共赢的原则开始合作,相继翻译了《泰戈尔短篇小说集》《艾格尼斯·格雷》等作品。   陆小曼充分信任王亦令,后来连一些报告、信件都让他代笔。   两人就这样在工作中不断交流、磨合,渐渐培养出深厚的情谊,生活中也成了互相扶持的好友。   陆小曼一生无儿无女,翁瑞午去世后,她一个人过得很孤单,逢年过节总爱喊王亦令过去吃饭。得了一点什么好东西也总会想着给他留一点。   那时王亦令年纪轻,容易犯错误,经常和妻子吵架。陆小曼知道后就会去说和,循循善诱,让小两口拉手言和。   王亦令后来回忆说:“她为了促使反目的夫妻和好,真是不辞劳,不怕烦,一片真心诚意。即使后来病重之际,她还常以我们的家庭关系挂心,至今念及,犹深感动。”   王亦令将陆小曼当成挚友,除了因为她待人诚挚热心,还因为她爱憎分明,身上有股令人敬重的刚正之气。   在反右派时期,王亦令曾老老实实“交代”出陆小曼等长辈对自己的思想影响。   陆小曼知道后并不生气,反而豪气地说:“你也批了我,我的的确确不介意……但你把祖宗三代、父母尊长全骂到了,我很不赞成。要是我做你,我肯把自己随便怎样骂法都行,要我骂尊长,杀了我也不行。”   面对陆小曼的指责,王亦令感到羞愧不已,同时也为陆小曼对他的义气与赤城所感动。   那一刻,他深深体会到这句话:“男人中有梅兰芳,女人中有陆小曼,都是人缘极好,只要见过其面的人,无不被其真诚相待所感动。”   陆小曼于1965年去世,好友们都不敢前去缅怀,她又没有直系亲属,偌大的灵堂无比清冷。   作为相交多年的好友,王亦令实在不忍看到陆小曼的身后事如此凄凉,于是冒险为她送上灵堂中唯一一副挽联:   “推心唯赤诚,人世常留遗惠在; 出笔多高致,一生半累烟云中。”   上联赞颂了陆小曼对待朋友的赤城和热心,下联感叹了她的烟云一生。这幅挽联可以说是陆小曼一生最好的写照了。   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陆小曼的真实面目在人们心中日渐模糊。大家茶余饭后谈论最多的,还是她和几个男人之间的荒唐情事。   抛开那些亦真亦假的八卦轶事,我们还能透过像王亦令这样的友人视角,更公正地去看待陆小曼,或许会发现——   这个至情至性的民国女子,也有值得后人称颂和敬重的地方。比如王亦令给她的挽联中所写的:推心唯赤诚,人世常留遗惠在。

0 阅读:65
爱吃凉拌菜

爱吃凉拌菜

自我拉扯的孤独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