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一名北京女知青走在路上,突然被一只公羊撞飞,还没等她爬起来,公羊再次冲过来将她撞倒。情急之下,女知青扬起镢头,猛砸公羊头部。不料,她这一砸,却从此改变自己的一生。 这名北京女知青名叫谭雅北,那一年她只有19岁,响应国家上山下乡的号召,来到山西忻县槐庄大队当知青。 那天,谭雅北起了个大早,和其她几个女知青一起,出门准备去下地干活。 走在路上时,她们突然听到身后传来阵阵“咩——”的声音,扭头一看,原来是张二叔赶着羊群走来。 几个女知青都不自觉紧张起来。因为这个张二叔,是个可怜又可恨之人。 可怜之处在于,他年轻时跑去采石,不小心摔断了左胳膊。村里干部为了照顾他,特意给他安排了放羊的工作。 可恨之处在于,他因为自己的残疾,性情变得非常暴戾,胆子小一点的人都不敢跟他搭腔。 眼见张二叔和他的羊群渐渐逼近,女知青们都自觉让到一旁,留出道来给他们先过。 然而,村里的道路并不宽敞,羊群们只能三三两两地通过,走得比较慢。 张二叔很不耐烦,突然挥起鞭子,朝羊群身上猛抽过去:“烦死了,快走!” 羊群受到惊吓, 狂奔起来四处冲撞。女知青们吓得尖叫,纷纷抛开。 谭雅北站的位置离羊群太近,还没等她反应过来,已经被一头公羊撞飞了。 一阵撕心裂肺的疼痛袭来,谭雅北疼得叫不出声。那时羊群仍在狂奔,谭雅北顾不得疼痛,赶紧爬起来向路旁躲闪。 然而,刚刚那头公羊再次冲了上来,一下子又把谭雅北撞飞了! 谭雅北摔到地上,疼得眼冒金星。那头公羊简直发了疯,再这么下去,自己就算有10条命都不够摔的! 情急之下,谭雅北抓起地上的镢头,起身就朝公羊的头猛砸下去。 生命受到威胁时的爆发力是惊人的,谭雅北这一镢头可够狠的,公羊的头一下就见红了,四脚朝天倒在地上,发出阵阵痛苦的悲鸣。 张二叔看到后,立马指着谭雅北大骂:“这可是公社的羊,你怎么可以砸它?!” 谭雅北自己也受了伤,正疼得厉害,被张二叔这么一指责,怒火噌的一下就上来了:“它连撞了我两次,不砸它我的命就不保了!” 更何况,张二叔才是罪魁祸首。如果不是他挥鞭子,羊群也不会受惊乱跑。而且,他看到羊群撞人也不阻止,现在还跑来指责,换成谁都会生气。 张二叔自知理亏,不好再说什么,却一直怀恨在心,逢人便说这件事情,还不忘添油加醋,说谭雅北这个女子不好惹,平白无故对一只羊下狠手。 张二叔还给谭雅北起了个绰号,叫“狠女子”。不知情的村民偏听偏信,也跟着这么叫她。 农村是藏不住秘密的,谭雅北当然知道村民们背地里怎么议论她,但她不在意,认为时间能证明一切。 平日里,除了日常劳作之外,谭雅北还积极参与农村的文化活动和宣传工作,为槐庄大队的文化建设做出了贡献。 她还利用空闲时间教村民们识字。村民们没有受过教育,学起字来非常费劲,但谭雅北从来没有表现出不耐烦,而是尽可能温柔对待。 时间一长,村民们渐渐意识到,谭雅北并没有张二叔说的那么坏,反而是个善良耐心的好姑娘,于是纷纷改口称她“知青老师”。 在一声声亲切的“知青老师”中,谭雅北以为砸羊事件总算翻篇,可她错了。 1972年,槐庄大队得到一个去太原师范读书的名额。由于谭雅北的出色表现,这个名额落到她的头上。 那个年代,读书的机会十分宝贵。谭雅北兴奋得整晚都睡不着。 然而,仅仅过了两天,谭雅北就被告知,这个名额给了其他人。 原因就出在张二叔身上。 原来,公社主任来大队走访时,碰见了张二叔,随口问了一下谭雅北平时的表现情况。 张二叔是个记恨之人,砸羊事件已经过去4年,可他仍耿耿于怀。这次让他逮住机会,来了个公报私仇。 “这个女子心眼不好,羊不过挡了道,她就拿起锄头砸,把羊砸得头破血流,下手比男人还狠。”
张二叔一句话,导致公社取消了谭雅北的就读名额。 不仅如此,不久后其他知青陆续被招工返城,唯独谭雅北因为有“不好记录”而迟迟没能回城。
张二叔的一句话,彻底改变了谭雅北的命运。
好在,谭雅北的性格积极乐观,她没有因此自暴自弃,而是继续每天下田劳作,教村民识字。 就这样又过了5年,谭雅北的申请才终于被批准,回到久违的北京。
出发那天,村民们都来送她,还送上许多鸡蛋烤馍。谭雅北感动得红了眼眶,安慰村民们说,自己一定会经常回来看大家的。 她说到做到,以后隔个三年五年,她都会回来一趟,每次都不忘带些城里的稀罕物给村民。 谭雅北曾经历磨难和打击,但她没有自暴自弃,始终保持积极乐观,最终生活也给了她正向回馈。 虽然张二叔的一句话,导致谭雅北失去读书的机会,回城也晚了5年,但她并不记恨。 多年后人们再提起,她说:“我早就忘了这件事,只记得那些农民朋友都很质朴善良,都对我都很好。” 这就是乐天派的过人之处,忘记不好的,记住美好的,日子才能过得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