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张幼仪写信给富裕的公婆:“2岁幼子彼得,小肠长寄生虫,日夜疼得大声尖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呀 2025-04-29 09:45:29

1924年,张幼仪写信给富裕的公婆:“2岁幼子彼得,小肠长寄生虫,日夜疼得大声尖叫,呼吸都困难,请给钱治病。”公婆回信:“不给。”第二年,彼得不幸早夭。张幼仪至死都对此耿耿于怀。   张幼仪的公公叫徐申如,是海宁硖石最富有的商人。当初由他做主,让独子徐志摩娶张幼仪为妻。   张家为了避免女儿嫁过去后被看不起,为她准备了极其丰厚的嫁妆,据说一辆火车都装不下,只得用一艘大船运过去。   尽管如此,徐志摩仍然看不起张幼仪,觉得没文化的她,高攀了他这个大才子。   不过,徐志摩不爱张幼仪,却不拒绝,婚后不久便共同孕育了长子徐积锴。   1921年,徐志摩在国外留学,张幼仪前去照顾他的起居,很快再次怀孕。   可这一次,徐志摩却要她打掉,因为他要离婚,好去追求林徽因。   张幼仪不肯,徐志摩便一走了之,把身怀六甲、语言不通的妻子独自留在异国街头。   无奈之下,张幼仪向哥哥们求助,被接到德国养胎。   1922年,张幼仪生下次子彼得不久,消失了几个月的徐志摩突然出现,带来了一纸离婚书。   他急切地说:“你必须马上签字,林徽因……林徽因要回国了!”   由始至终,徐志摩都没有关心过产后虚弱的张幼仪,和嗷嗷待哺的新生宝宝。   那一刻,张幼仪心如死灰,爽快地签了字。   徐志摩抱着离婚书,转身潇洒地追求他的爱情去了,完全没想过张幼仪一个人要怎么抚养孩子!   张幼仪没学历,没技术,没钱没房。怀孕期间一直靠哥哥接济,现在孩子生下来,总不能继续赖着哥哥吧。

无奈之下,张幼仪给公婆写信,希望他们能提供资助。

徐家答应了,每个月都会寄来200美金。张幼仪用这笔钱支付房租、生活费、保姆费,以及自己的学费。   她深知自己在那段失败的婚姻中,吃了没文化的亏,因此决定重拾学业。   她每天上学、回家照顾彼得,过得平淡而充实,日子似乎好起来了。   但是,命运并没有放过这个被丈夫抛弃、独自抚养幼子的单身母亲。   彼得病了,而且是重病。   第一次发病时,彼得还不到一岁。他常常腹泻,偶尔还呼吸困难,医生也查不出究竟是什么病。   张幼仪希望随着彼得渐渐长大,身体抵抗力增强,也许这病能不治而愈。   事实却总是残酷,彼得一岁半时,病症加重了。   这一次医生查出来,彼得的小肠里有一条寄生虫。当时这病在德国治不了,得去瑞士,但医疗费用相当昂贵。   张幼仪拿不出这笔钱,哥哥们也都已经成家,她开不了口。   最终,她写信求助公婆。她知道徐家很有钱,当年她嫁过去还带了丰厚嫁妆,这笔钱对徐家来说只是小数目。   更何况,彼得身上流着徐家的血,这笔救命钱他们应该不会拒绝。   可她错了,公婆来信说他们没有足够的钱给彼得治病。   张幼仪不明白,徐家怎么可能没钱?难道因为他们对这个素未谋面的孙子没有感情,才不愿意掏钱?又或者是因为他们在战乱中遭了劫难?   不管原因是什么,张幼仪都无暇顾及了。因为彼得一天比一天虚弱,她把所有心思都用来照顾他。   到了两岁多,彼得的呼吸变得越来越困难,病情严重到无法进食,肚子则一天天变大。   彼得经常因为肚痛难忍,整夜整夜地尖叫,一声声像刀子一样扎在张幼仪身上。   如果可以,她宁可代替儿子受罪,也不愿眼睁睁看着儿子被病痛折磨。   可她无能为力。   1925年3月9日,这是张幼仪永远无法忘记的日子。因为那一天,不到3岁的彼得永远地闭上眼睛。   这个小生命终于摆脱了病痛的折磨,却留给张幼仪撕心裂肺的疼痛。   张幼仪为彼得办了一场小小的葬礼。徐志摩没有到场。也许对他来说,没见过几次面的彼得,只是不相干的路人甲吧。   一场死别让张幼仪看到了生命的脆弱,却也激发出了她生命的坚韧。

她告诉自己:不能再过这种手心向上的生活了!

张幼仪决定回国,开始她新的人生大计——搞钱。

她先出任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副总裁,随后又同时担任云裳服装公司总经理。   无论哪一个身份,都能让她的财富与日俱增。   1937年抗战一触即发,张幼仪囤积了大量制作军服必备的染料。等到抗战爆发,她再以高出原价数倍的价钱出售,之后又用赚到的钱投资棉花和黄金……   如此重复,她手中积攒的财富简直难以想象。   晚年张幼仪移居美国,住进豪宅。彼时的她早已生活无忧,心中却有放不下的隐痛。   她永远忘不了,当年彼得在她怀中痛苦尖叫,她却要不到半分救命钱的悲痛场景。

张幼仪至死耿耿于怀,当年公婆为什么不给钱?

也许正因为她找不到答案,才会用大半辈子去赚钱。

张幼仪面对生活的磨难,没有一蹶不振,而是用经济独立成就生活的底气。这份坚韧勇敢着实令人佩服。

0 阅读:153

猜你喜欢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呀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呀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