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徐志摩想买条新裤子,却发现家里一分钱都没有。他拎着破洞的裤子,低声哀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呀 2025-04-29 10:03:29

1931年,徐志摩想买条新裤子,却发现家里一分钱都没有。他拎着破洞的裤子,低声哀求妻子:“小曼,我每月赚500大洋,还不够花吗?”不曾想,陆小曼却怒骂:穷鬼!那你娶我干嘛!   那个年代,徐志摩月工资500大洋,大概相当于今天的150000元,却依旧养不起陆小曼,这是他结婚前万万没想到的。   1924年,徐志摩追求林徽因不得,正值情场失意时,在一次酒会上邂逅了陆小曼,一下子惊为天人,立马把林徽因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也难怪徐志摩会动情,陆小曼的颜值确实过人,有“南唐北陆”的美称,胡适还曾赞她为“京城不可不看的风景”。   无奈当时陆小曼已经结婚了,她的丈夫王赓还是徐志摩的同窗好友。这层关系,让徐志摩不敢越雷池一步。   可陆小曼却对徐志摩说:我每天都过得很不开心,求你多些时间陪我吧!   原来,陆小曼和王赓是包办婚姻,王赓根本不是陆小曼喜欢的类型。   放到今天来讲,陆小曼就是一位女文青,喜欢风花雪月的浪漫。可王赓是军人,性格木讷不说,事业心还很重,根本没有时间陪陆小曼浪漫。   可见当时,陆小曼的生活多么寂寞无趣,当然过得很不开心。她之所以把心事说给徐志摩听,是因为诗人徐志摩浪漫,多情,长相也不俗,正是她的理想型。   徐志摩在北平的那段时间,每次陆小曼要求王赓陪她去出去玩,王赓都会说:我很忙,让志摩陪你去吧。   只能说,王赓太耿直,太信任自己的兄弟了。他怎么会想到,徐志摩胆敢打他妻子的主意!   总之,在王赓的神助攻下,徐志摩和陆小曼光明正大地一同出游。朝夕相处间,两颗火热的心再也按捺不住,他们偷偷在一起了!   有对比,就有伤害。陆小曼在徐志摩那里得到的浪漫柔情越多,回到家就越嫌弃王赓的铁汉木讷。   以至于当陆小曼发现自己怀了王赓的骨肉时,就像嫌弃王赓一样,连同他的孩子也嫌弃了。   任性的她,瞒着所有人悄悄跑到小诊所,把这个孩子拿掉了。   陆小曼这么做,也有破釜沉舟的意思,因为她已经决定要和王赓离 婚,这个孩子显然是阻碍。   事情暴露后,王赓痛不欲生。他知道陆小曼去意已决,便不再阻拦,选择成全他们。   徐志摩喜不自胜,当下筹备起婚礼,准备把陆小曼娶进门,却遭到陆小曼母亲的反对。   陆家是有头有脸的官员之家,陆小曼的母亲碍于面子,自己的女儿婚内跟其他男子勾搭上,传出去实在不好听。   最终,在陆小曼的坚持下,母亲妥协了,但是提出一个条件,必须由梁启超当证婚人。   因为梁启超在当时很有威望,如果他能来当证婚人,这场婚礼还能维持起码的体面,不至于全被别人说三道四。   徐志摩只能硬着头皮去请梁启超,意料之中被一口拒绝了。   梁启超当然不愿意,徐志摩和王赓都是他门下的学生,要是去给徐志摩证婚,岂不是伤了王赓的心?更何况,梁启超是正人君子,本来也看不起徐志摩做的这丑事。   没办法,徐志摩只能一次次去请求,才最终让梁启超答应了。   然而婚礼当天,梁启超念完证词后,徐志摩羞得无地自容,陆小曼脸上更挂不住。   梁启超的证词直指这对新人的不堪:“徐志摩你学无所成,陆小曼希望你恪守妇道,不要把婚姻当儿戏,希望这是你们最后一次结婚。”   徐志摩和陆小曼期盼已久的婚姻,变成一场闹剧,大家都在背地里笑话他们。   这或许也预示着,他们的婚姻并不会美满。   婚后,徐志摩才意识到,靠自己的工资根本养不起陆小曼。   陆小曼出身富贵人家,又是家中独女,可以说是含着金汤匙长大的,生活极其奢侈。   陆小曼嫁给徐志摩后,要求家中必须配备仆人和厨师,以及专门供她使用的汽车司机。更夸张的是,她喝不惯牛乳,家里竟养了个奶妈。   出门在外,陆小曼花起钱来更是无度,随便一件衣服就是几百大洋,她还要打牌、听戏、抽大烟……   总之,陆小曼是真正意义上的花钱如流水,徐志摩每月500大洋的工资,对她的开销来说只不过是冰山一角。   徐志摩对陆小曼也是有够偏爱的,为了满足她的消费,不惜身兼数职,在上海和北平两地奔波挣钱。   然而,陆小曼对他的付出视而不见,只顾自己玩乐,丝毫不体谅徐志摩的辛苦。   时间一长,徐志摩也累了,开始和陆小曼吵架。他们的婚姻,终究变成了一地鸡毛。   有一天,徐志摩发现自己的裤子有了破洞,想拿钱买条新的。打开平日装钱的匣子,发现里面连一毛钱都没有。   徐志摩失望地叹了一口气,对躺在榻上吞云吐雾的妻子说:小曼,我每月赚500大洋,还不够花吗?   没想到陆小曼回怼道:穷鬼!那你娶我干嘛! 徐志摩无言以对。当初确实是他死乞白赖非要娶陆小曼进门,如今能怨谁呢?   直到1931年,徐志摩遭遇空难去世,他和陆小曼都没能过上几天安生日子。   陆小曼余生都没有再嫁人,或许是出于对徐志摩的愧疚吧。

爱情可以任性,婚姻却需要责任。如果陆小曼能对徐志摩多一分体谅,对婚姻多一分责任,她也不至于悔恨终身。

0 阅读:214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呀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呀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研究